文/天才后腰
上周日,应电视台好友之邀,我带女儿参加了一档亲子真人秀节目。这档即将开播的综艺节目有点类似“running man”和“爸爸去哪儿”的合体,四组家庭(两对父女,两对母子)在一个shopping mall(商场)内找齐一张拼图的所有碎片,率先完成者为冠军。
出发前要互相PK,形式为儿时的“斗鸡”,胜者先出发,有机会占得先发主动权。第一轮,我侥幸赢了另一个爸爸。第二轮决赛,我面对一个比我体型小得多的妈妈。在她有些惊恐的眼神中,我选择了不战而败。这位妈妈向我表示感谢后,率先出发了。
此时,女儿脸色有些难看,“爸爸,你为什么要输?”
“因为斗鸡比赛,对妈妈来说很吃亏,女孩子力气不如男孩子。这样的结果最好,我和那个妈妈,谁都没有输。”
“可是,让她们先去找拼图,我们吃亏了。”
“不会啊,找拼图是个需要很长时间的比赛,起点上的一点差距,我们很快可以追回来哦。我们出发吧,加油!”
紧张的数小时,我和女儿在各楼层间狂走奔袭和寻寻觅觅。女儿对于胜利的渴望似乎犹在我之上:她会为找到一张无用拼图而捶胸;会因为对手的进展神速而焦虑;会因为我们的进度停滞而抓狂。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颗渴望胜利的心,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我觉得女儿还挺可爱。
在规定时间内,四组参赛家庭都没能找齐9张拼图块,进入了新的比赛环节。第一轮,我赢了,距离完整的拼图就差最后一块,成了全场唯一一个拿到“赛点”的家庭。第二轮,只要战胜对手,我和女儿就能问鼎总冠军。
我的脑海里,开始高速计算着各种数字和利弊——如果我赢了,比赛戛然而止,似乎还不太尽兴,几个孩子们参与PK的项目尚未登场。如果我输了,比赛还可以继续,孩子们还有机会互动,我也不算吃亏,反正后面还有机会翻盘逆袭。
于是,我输了。但遗憾的是,因为对于赛制理解的偏差,这场失利让我失去了最后争冠的机会。比赛进入了最后的白热化争夺,我和女儿却成了旁观者。女儿失态了,嚎啕大哭。
“爸爸,你必须要赢的!你不可以输的!我们应该是冠军的啊!”哭声凄厉。
“女儿,没有人能永远都赢,爸爸也一样。人生总是有输有赢啊。输赢不重要,玩得开心就好。我们今天好开心,还认识了几个新的哥哥和姐姐呢。你说呢?”
女儿哪里会听,哭得响彻商场。连主持人、编导和化妆师都一起上来又抱又劝。冠军小姐姐直接把冠军礼物塞到了女儿手中。他们越是安慰和开导女儿,我的脸色越是尴尬,挫败感也愈发强烈。
我不希望别人认为,我的女儿,是一个胜负心何等重的孩子。在《爸爸去哪儿》里,杨威的儿子杨阳洋,邹市明的儿子轩轩,都因为在比赛中胜负心过重,而被网友诟病不已。没想到,在一组镜头记录的场景下,女儿爆发出了最真实的情感反应,也暴露出了我在孩子胜负心引导上的极大偏差。
在我的人生哲学中,人要有上进心和进取心,凡事都要全力以赴做到最好,但求问心无愧;至于胜负如何,并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我最关心的。得胜,得之我幸;失利,失之我命。而有些内容,甚至高于胜负本身。比如,一场如亲子嘉年华的真人秀,趣味性、参与度、仪式感,都比“孰赢孰败”这种纯竞技层面的东西更重要。
然而,我犯的错误在于,从没试图把自己内心遵循的想法和观念,有条理地灌输给女儿。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而言,“上进心”和“胜负心”之间的尺度固然微妙而难以把握,但回想自己平日里的育儿模式和夸赞用词,则彻底起到了南辕北辙的效果。
吾日三省吾身。
比赛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反思和自省,我哪些地方做错了。现已大致想明白,罗列“罪状”若干——
总喜欢笼统地夸赞
“你怎么那么厉害呀?”“对呀,我就是那么厉害。”这不是背台词,而是我和女儿直接经常出现的一段对话。
这种随口而出随心所欲的好评,对我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女儿会笑了,女儿会翻身了,女儿会走路了,女儿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我似乎已然习惯于对着孩子迸出诸如“真棒”、“厉害”这样的评价。这种不过大脑而随口的夸奖,女儿也是每次欣然笑纳之——这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我都不敢往下想。
“表扬孩子提高积极性”没有错,但总是笼统地说着诸如“你真棒”这样抽象的辞藻,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Ta只是端了一次饭,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Ta“谢谢你帮爸爸端饭,爸爸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从未进行挫折教育
一个人无论情商、智商再高,如果没有面对逆境从容接受并淡定处理的智慧,那Ta尚不能称为拥有成功的人生。这种智慧,现在有个时髦叫法:逆商。
然而,我甚至都从未给过女儿挫折教育。回想起来,不管是吃饭,还是户外运动,或是其他比拼的场景,我都会假模假样和女儿进行一番竞争,并在最后让她险胜我。这种局面现在想来真是“细思恐极”,长此以往,我的女儿会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挫折。而现在,一场亲子秀已露出了这样的苗头……
挫折教育不等于责骂教育,不要随便否定孩子。既要让Ta尝到失败的滋味,又要不乏鼓励地直面挑战,这个尺度拿捏,我还要慢慢思量一下。如果你们有好的建议,请告诉我。
夸聪明却不夸努力
“你好聪明呀!”不好意思,这又是我的一句口头禅。实际上,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我若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Ta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面对没有把握的挑战时,Ta会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知错就改,未为晚也。”今日开学,女儿又将回归集体生活。我也必须做出点改变了。我可不希望自己的女儿,慢慢演化为班级里一个骄纵的小公主(虽然可能有些夸张)。
“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诚然是人之本性,但,若能有“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胸襟,那才是更好的格局。
和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