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关于幼儿劳动能力及习惯的培养我们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一、 鼓励为主,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刚开始劳动时,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低,动作不灵活,时常“闯祸”。我们不能因此就讥笑、讽刺,更不能责骂,而是要给幼儿示范正确的动作,鼓励幼儿坚持劳动,养成习惯。对坚持完成劳动任务但成果并不好的幼儿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呀,你真棒!今天自己完成任务了。来,老师看一看,真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样孩子受到了鼓励,不仅劳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自信心也越来越强了。要让幼儿在简单的劳动中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使幼儿愿意做事、爱做事。
二、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和兴趣
幼儿劳动具有较强的游戏性,坚持性差。组织幼儿参加劳动,可以使幼儿有机会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劳动的愉悦、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使其懂的去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孩子提高劳动兴趣,我们为他们创设了各种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工具和设备,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尝试、探索。如:元宵节时带领孩子们参观了面包店,回来后我们以组为单位,让幼儿们自己动手做花式元宵。孩子们可开心啦,做了各种馅的元宵,有白糖、芝麻、杏仁……大家做好了自己亲手做的元宵,该让他们尝一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啦!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炉时,个个都张大了嘴巴,迫不及待地想品尝。孩子们边吃边说:“这是我做的!”
三、遵循幼儿的发展,适时地把握好适合幼儿劳动教育的特点
幼儿劳动受教育任务的限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劳动任务确定的内容一般包括自我服务劳动、为集体(他人)服务的劳动、自制玩具为主的劳动等形式。自我服务劳动是幼儿劳动的基本形式,具体表现在幼儿能够独立照料自己生活的简单劳动,如独立进餐、穿脱衣服与鞋袜、整理用具和床铺等。这一形式的劳动对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初步的劳动习惯有着特殊意义。为集体(他人)服务的劳动是幼儿劳动的主要形式,一方面是指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为他人做事、为大家服务,如上课、进餐、午睡前后的准备和整理工作,用具的发放与收理、擦桌子等;另一方面幼儿可以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收拾玩具、倒垃圾等。而自然劳动是幼儿劳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如种植一些易于生长的农作物。就拿我们班上的“自然角”来说,孩子们每天一早来到幼儿园就是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水。每天都会有人告诉我:“老师,大蒜长小牙啦……”幼儿的劳动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四、组织幼儿制作游戏材料,培养幼儿创造性劳动的意识
制作体育游戏材料之前,教师和家长可先和幼儿共同讨论玩什么游戏、需要什么材料、应该怎样做,引导幼儿动脑筋、想办法,并组织幼儿自己动手劳动,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出游戏材料。例如:幼儿有许多美丽的落叶,他们讨论着这些叶子可以做什么玩具。有的幼儿提议可以做出各种小鱼,于是“捕鱼”的体育游戏也产生了,幼儿将拾来的落叶装饰成了一只只美丽的“鱼”。这样做既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还能让大多数幼儿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并明白了劳动能创造财富的道理。
五、形成家园共育,合力培养
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在幼儿园里长期进行劳动教育,更需要家庭的配合。幼儿不爱劳动并非是天生的,主要是由于家庭环境造成的,家庭中的父母长辈包办了他们的衣食住行,孩子没有了劳动锻炼的机会,劳动意识无从树立。所以,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的孩子已经到了能够自立的阶段,从这个时候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对他们的一生都将是有益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而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启蒙时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只有两方面同心协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