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言】:您爱您的孩子吗?答案毋庸置疑。但您的孩子知道您爱他吗?您的爱是他所想要的吗?面对这个问题,很对家长、老师都迟疑了。 圞圞现在,很多孩子对什么事都没感觉,对别人的爱也缺乏感受。为什么呢? 圞圞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新教育研究院协办,广东全通教育股份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的2015家庭教育国际论坛上。“知心姐姐”卢勤认为,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对孩子情感的培养。
15年前,浙江金华一位独子的母亲,从望子成龙,发展到逼子成龙,不给儿子一点自由的空间。她的儿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最终无法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失手打死了自己的母亲。这个成绩优秀的17岁少年被判刑12年,进了少管所。9年前,因为表现良好被提前释放。我忘不了他对我说的话:“我今天才理解天下的母亲都爱孩子,我却亲手把爱我的母亲打死了,我十分后悔!”当一个孩子理解了母亲时,他却永远失去了母亲!
什么是爱,什么是害?我们每一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难道不应该认真想一想吗?而我们应该怎样爱孩子呢?我总结了施爱八法。
一、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
爱的目光是孩子成长的营养之源。与孩子交流时,爱的目光往往胜过语言。
九十多岁高龄的日本小儿科内藤寿七郎先生,也是一名著名的教育专家。爱哭闹的孩子只要见到内藤博士就会停止哭泣。内藤先生通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出:哪怕是才两岁的孩子,只要他明白了道理,就能控制自己。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爱的目光,足够吗?”
假如你的孩子变得焦躁不安,你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孩子缺少了爱的目光?假如你的孩子变得孤独寡言,你是不是该扪心自问,对孩子爱的目光足够吗?
二、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
孩子们都喜欢爱笑的人。笑,是爱的语言。你冲他微笑,这表达了你内心的感情:“我爱你!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很高兴见到你!”从小在微笑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
我儿子就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他豁达的性格与我妈妈的微笑有关。记得我儿子刚出生不久,我妈把他抱起来,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嘴里还不停地跟小外孙说这说那。儿子乖极了,乐得手舞足蹈,也在咿咿呀呀地说着什么。每每见到这种场面,我都非常感动,真想把这一老一少用微笑组成的画面永久地珍藏起来。妈妈总是对我说,孩子是懂感情的,你对他好不好,他心里会明白。
的确,儿子长大了,跟姥姥的感情特别好。姥姥病重卧床不起很痛苦,但只要我儿子去,她立刻会露出笑脸:“悦悦来了!”老人和孩子的心是相通的。老人的微笑,传达给孩子的是炙热的爱。
孩子需要爱的微笑,做父母的再忙,再累,再烦,也不要忘记把爱的微笑送给孩子。
三、爱的语言鼓励孩子
爱的语言能培养出懂得爱的孩子。父母老师几句鼓励的话能够挖掘出孩子的潜能,几句打击的话也会浇灭孩子梦想的火种。
我从小有两个爱好,后来,一个爱好变成了特长,一个爱好变成了“特短”。
小时候,我喜欢画画。五岁的时候,照着我妈养的大公鸡,画了一只彩色大公鸡,被幼儿园老师贴出来展览。于是,我爱上了画画,天天画。上小学第一天,老师问大家谁会画画。我傻乎乎地举起了手,老师可高兴了:“那好,黑板报就交给你了。”从此,我从一年级画到六年级,又从初一画到高三,下乡插队时还给农民办墙报,最后进了中国少年报社,办了一份真正的报纸。
可是,我的另一个爱好却变成了“特短”。小时候,我喜欢跳舞,音乐一响起来就跟着翩翩起舞。小学毕业前夕,北京市舞蹈学校来招募小学员,学校一共选了四个女孩,我是其中之一。面试时,老师让我们把外衣脱掉,穿上舞蹈服,手背后,脚跟并拢,脚尖朝外,站直。刚做好动作,一个舞蹈学校的老师从我身边走过,瞟了我一眼说:“腿都不直,还跳舞呢,你瞧人家!”以后再跳舞的时候,我的耳边总是回响起老师的那句话“腿都不直还跳舞呢”。后来,我就不大会跳舞了,再后来就不想跳了。后来有一天,我发现,舞场上比我腿不直的人不少。
四、用爱的渴望调动孩子
渴望,能给孩子带来快乐,欢悦产生于强烈的需要得到满足之时。过分充足的物质其实剥夺了孩子的快乐,什么都来得轻而易举,他们感到无所谓,不珍惜也不兴奋。人总是在得不到时最渴望,轻易得到反而不珍惜。
上中学时,我大哥特别爱摆弄木工活儿,可是家里的刨子很难使。一次,他想用一条硬木椅子腿刻一把小提琴,希望买一个刨子。妈妈知道后说,你能做成就给你买。他用旧刨子满手磨出水泡,终于做成了。妈妈用五元钱给他买了新刨子,当时他真是如获至宝啊,后来这刨子一直保留了60多年。
要做智慧的父母,就给孩子留一点“渴望”的余地吧!
五、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
细节,最容易感染人。在我记忆的宝藏里,收藏着许多爱的“珍珠”,它们时时在发光,让我心动。
47年前,我是一名北京知青,在吉林省镇赉县东屏公社乌木大队巨丰山生产对插队。有一天乘长途汽车外出,我昏昏欲睡。车在不平坦的路上颠簸行进,结果头两次撞在了玻璃上,车上的人都哄堂大笑。我命令自己不要再打瞌睡,可不知不觉又睡着了。但这一次睡得很香,等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头倚在一位农民的手上。他当时憨厚地笑了笑说:“脑袋老撞玻璃上怪可惜的!”
一句平常朴实的话让我热泪盈眶。正是这点点滴滴的爱,滋润了我们这些远离父母的城市孩子,也让我们跟这片神奇的土地结下了浓厚的感情。回京后,我参与发起了“手拉手”活动,关心农村贫困、留守儿童。有人曾问我,为什么总爱为农村孩子做事?我背了艾青的那首诗:“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六、用爱的管教来约束孩子
爱孩子不是纵容孩子、放任自流,做父母的必须大胆管教儿女,约束他们的行为,要把管教和爱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
在这方面,美国人经历了惨痛的教训。二战结束后,经济的增长给整个美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变化。父母把情感和爱倾注在下一代身上,鼓吹“放任自流”,让孩子自行其事。这一代人倒是幸福成长起来了,享受最优越的教育机会。然而,二十多年后,正是在这一代人中,吸毒、早孕、酗酒、自杀、暴力和犯罪等现象五花八门,给60年代的美国带来了一场社会大动荡。美国父母开始重新思考:究竟应该怎样爱孩子?一些学者分析了问题的根源——青年时期的放纵。他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爱的管教绝不可缺少。
七、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
孩子的成长需要广阔的空间。作为父母,要容得下那些学习差、淘气的孩子和所谓的“问题孩子”;作为社会,要容得下那些“问题父母”的孩子。无论孩子的父母是谁,哪怕是罪犯,我们都应该坚信“孩子无罪”!
1991年,《中国少年报》40岁生日,报社举行了“新老读者联谊会”。那一天一位青年军人站在我面前,恭敬地向我行了一个军礼。
原来他是我六年前在石家庄见过的那个孩子。1986年,《中国少年报》组织了“全国好队长”评选活动。我去石家庄采访,辅导员向我讲述了一个孩子的故事:上六年级,热爱集体、爱帮助人,还很有组织能力,同学们都想推举他为“全国好队长”。可就在这时,他的爸爸进了监狱。罪犯的孩子能当“好队长”吗?大家议论纷纷。我听后十分坚定,只要符合评选条件,无论是谁的孩子都有权利参加评选。后来,他真的当上了“全国好队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父母的宽容会让孩子有一个更宽松的成长空间。
八、把爱的机会还给孩子
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一个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的伟大,感悟到一种深深的爱意。然而,我们的许多父母,却把孩子爱的机会垄断了。
一个男孩对我说,晚上他在家写作业。父母在看电视,他沏了两杯茶端给父母。谁知,爸爸妈妈却说,别借着倒茶的机会出来看电视,考100分比什么都强!孩子心中萌发的爱的火花就这样被无情地扑灭了。渐渐地,孩子明白了,父母所需要的就是让他考高分、上重点学校,别的什么都不需要了。然而,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达到这个目标啊!于是,许许多多孩子变得心灰意冷、玩世不恭,不再关心别人,不懂得爱别人了。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给孩子一点儿爱他人的机会,别总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视孩子为小羊,让孩子依靠你、仰视你、惧怕你;更不要当大伞,视孩子为小鸡,为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弱不禁风。换个位置、换个形象吧!让孩子做高山,孩子就会成为高山;让孩子当大伞,孩子就会顶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