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在小宝的这个行为里面看到两点,一个是她乱丢东西,一个是她撒谎,所以妈妈其实是打了她的小手了。但是后来,在学习过一些相关的知识后,妈妈发现,妈妈没有很好的理解孩子,妈妈也对自己的行为深刻地忏悔了。对于乱丢东西这一点,大人或许觉得,这样的孩子应该受到惩罚,只有惩罚才能让孩子改正错误。其实大人往往不能了解孩子某些行为的真正用意,就自认为这些行为说明了孩子不乖。其实,等孩子长大后,有些缺点就会自然地消失,那么现在也就没有必要纠正孩子的缺点。就比如成人肯定不会在吃饭的时候把餐具丢到地上去。当我们开始接受和了解孩子,就会慢慢知道我们有许多纠正他们缺点的措施都是多余的,因为我们明白,有一天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守礼、明理的大人。另外对于撒谎这一点,大人只知道跟谎言作斗争,却忘了这些谎言背后的原因。它们只是孩子面对成人攻势所做的自我保护。但是这样说谎的儿童却往往会受到责备甚至是体罚。从小宝两岁到三岁,妈妈记录下小宝的言行,常常是心怀敬畏地去记录的,因为妈妈不知道她的脑袋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思想,而这些并不是大人教给她的。事实上,对于儿童的大量研究依然不能完全把“儿童”这个神秘的生命体了解清楚,关于儿童依然存在大量未知的东西,他们的心灵中也有大量我们不甚了解之处。大人们把儿童看做是心灵里空无一物、有待于他们尽力填塞的某种东西而已,事实上儿童有一个内在的敏感期。蒙台梭利认为3岁的孩子内心有一个“老师”,一直会准确地引导着他们,这个时候,大人其实是不需要过多去干涉孩子的自由的。记得也是两岁半的时候,妈妈去医院做胃肠镜。临出门,妈妈关照小宝:“妈妈去医院了,你在家里乖乖的哦!”小宝问:“妈妈哪里哇哇(“坏”的意思)了?”妈妈答道:“妈妈肚子哇哇了。”小宝立刻关切地问:“妈妈是不是把手指头放在嘴巴里了?”哈哈,妈妈被逗乐了,这小家伙也太会学以致用了吧?因为大人们经常会跟小宝说:“不能把手指头放在嘴巴里,否则就会肚皮哇哇”小宝就把这个知识进行了迁移,她认为妈妈肚子不好也是因为把手指头塞进了嘴巴里。
以前妈妈也觉得自己是老师,自己懂教育,所以一直要小宝沿着自己规划好的方向去发展,后来妈妈发现了孩子内心的神秘之后,在阅读了很多书之后,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自己在居高临下、不适当地介入和干扰了孩子的发展,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心必然会受到压抑。妈妈就赶快调整自己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只是亡羊补牢,不知道晚不晚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孩子大脑里想得东西远比我们了解的要多得多。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教授Alison Gopnik 2012年在国际权威杂志《科学》中指出:“婴儿是摇篮里的科学家”,这不是比喻,真实情况是婴幼儿学习的方式本质上可能和科学家一样,他们天生会根据体验到的事物中提出假设,搜集相应证据,通过试验(玩耍)验证假设。因为科学家做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实验——验证问题、提出观点的过程。而婴幼儿学习的过程也是这种科学的思维。比如,8个月大的孩子看到地上的东西,先想这是什么,再拿起来看一看、闻一闻、捏一捏,甚至放到嘴里咬一咬,如果不好吃再吐出来,这就是提出问题——尝试——得出结论的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是十分相似的。大家也许会惊讶,那么小的孩子是怎么学到这么多的呢?科学家们观察各种不同种类的动物,不光是灵长类,包括其他哺乳动物和鸟类等,希望从它们身上得到启示。他们捕捉了新喀里多尼亚岛的乌鸦,这种乌鸦是唯一懂得在野外制作工具的非灵长类动物,它们会折断、修剪树枝,以及摘取带刺叶子当做镰刀挖昆虫。科学家将这种乌鸦与同为禽类的鸡比较后发现,乌鸦的脑容量与体重之比更大,成熟期(相当于孩童期)是两年,在寿命中所占时间比重较大,而鸡的成熟期则很短。可见,孩童期越长对认知发育越是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