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喜欢大声训斥孩子,以为大声训斥声势大,效果佳。其实,这种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会适得其反。
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控能力较差,情绪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大声训斥会使孩子因受到突然袭击而惊慌失措,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以致引起反感,根本听不进对方的话或者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更谈不上教育效果。有时大声训斥虽然能暂时制止孩子的不良言行,但口服心不服,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对立情绪,引发沉默、固执等对抗方式,甚至养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坏习惯。另外,一味指责甚至体罚,孩子的心理发育会受到影响,渐渐失去对家长的信赖感,这样就有可能导致父母与子女间感情疏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尊重与要求之间存在着一种“教学依存性”——即10与1之比。也就是说,要在10倍地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要求之。严格的要求始于高度尊重孩子的人格,否则,严格要求就犹如逆水行舟。为此,家长在教育要求的内容选择上,应尽力发现、赞扬孩子的优点,并以此去压倒缺点,在教育要求的表达形式上,应摒弃大声训斥的做法,代之以低声调的悄声细语。
当父母蹲下来用悄声细语教育孩子时,孩子会察觉到大人的沉着、冷静、亲善和爱护,从而稳定住自己的情绪并及时把所想的内容告诉大人。只有父母不再居高临下,孩子才可能把他的想法表露出来。不管他说的对还是不对,有无道理,这一步应该说是很关键的。因为只有大人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后,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教育也不至于一厢情愿,更不容易走入死胡同。
悄声细语与孩子对话,孩子感到与家长处在平等的地位上,能引起孩子听大人说话的兴趣,集中思想听大人讲话的内容,真正领会大人的话是重要而正确的,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大人所讲的道理。
悄声细语的对话作为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反映,体现着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相互间的尊重和依赖。如果家长能常常使用悄声细语的方式教育启发孩子,定会受到孩子的欢迎,也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为温和亲切的低声调表现了家长的良好情绪与心境,它将强烈地感染孩子,使孩子通过冷静思考理解教育者的要求。常用低声调与孩子对话,还可以增强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增强孩子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的信心。
大声训斥不如悄声细语,这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子之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