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天真可爱,但由于年幼,再乖的孩子难免也会有任性无理的时候。每当这时,家长往往手足无措,要么连哄带骗,要么粗暴对待。那么怎样才能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呢?下面我介绍消退法的使用,希望给家长们一点有益的启示。 〔案例〕每当冬天到来,孩子早晨起床就成了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每次起床之后,3岁的瑶瑶都会一直哭闹。妈妈根本没时间和她折腾,每遇到瑶摇早上起床哭闹,就会拿出一张小板凳放在客厅中央,先给她穿上一件毛衣,然后把披好衣服的孩子拉到板凳旁,命令她坐下。孩子什么时候不哭闹了,就什么时候停止罚坐板凳。 初次采用这种方法时,效果并不太好。因为爷爷奶奶可怜孩子,就去劝她,结果适得其反,瑶瑶越哭越凶。看到这样,妈妈一声令下,以后孩子坐板凳的时候,谁也不能管。瑶瑶第一次“享受”这种坐板凳待遇的时间是最长的,因为那次她哭闹了20多分钟。 这种方法对于消除瑶瑶起床时的哭闹行为并不是马上奏效的,接下来妈妈又使用了几次,效果一次比一次好。每次瑶瑶被罚坐板凳时,大人们都各干各的事,即使孩子再“表演”哭闹的把戏也没有了观众。这样,瑶瑶哭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每次罚坐后,爸爸还会给瑶瑶讲一番道理,如此4、5次,使瑶瑶终于明白了道理,再也不需使用这种方法了。 (一)行为矫正和消退法 实际上,以上案例中妈妈采用的就是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法。“行为矫正”属于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矫正的心理学领域的内容。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现已被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尤其是在儿童行为改变上,作用更为显著。行为改变有两种情况:一是良好行为的塑造,二是不良行为的消除。消退法是行为矫正中用于消退不良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指当出现不良行为时,对该行为不予关注,从而导致这种不良行为出现频率下降直至消退。 (二)消退法的步骤 消退法实施的步骤简单方便。因此,它可较广泛地运用于家庭日常生活中,用以消退儿童某些不良行为,尤其是在有些孩子有非分要求、无理取闹和放纵任性时。在实施消退法前,首先,必须明确要消退的行为是什么。如在上述案例中,妈妈对瑶瑶的问题行为非常明确,就是要消退她早上起床后的哭闹行为。其次,在问题行为出现之后,要严格执行不予关注的原则。孩子很多过分举动的目的是想引起成人的注意,无论以任何形式去回应都相当于强化了该过分举动。因此,家长切不可因一时“心软”或是无意识而去和孩子搭话。否则,由于得到偶然的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不仅无法消退,反而会“变本加厉”。案例中妈妈对“不理睬、不搭理”理解和运用得很好,结果让瑶瑶觉得被冷落,上演的哭闹剧也没有人欣赏,最终只得放弃这种行为。不良行为一般都很难通过一次消退就会停止发生,通常需要经过几次,发生的频率才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退,因此家长在实施时必须把握好使用的尺度。 (三)运用消退法的注意事项 实施消退法时必须注意: 1.坚持一致性。首先是在实施过程中保持前后一致性,不可一时不予理睬一时又给予关注;其次是要在家庭成员中达成共识,建立“统一战线”;否则由于偶尔的强化,消退法将无法起到效果。如在上述案例中,第一次由于爷爷奶奶违反了规则,结果导致瑶瑶哭闹的行为更加严重。 2.关注“消失爆发”现象。所谓消失爆发,是指不良行为的频率、持续时间或强度经常在减少和最终停止前暂时地增加,如在孩子哭闹行为消退前,他的哭闹可能会变得更凶。但只要这个行为没有得到强化,“消失爆发”后孩子的不良行为就会开始减少,并最终完全停止。因此,有时候家长必须“狠心”,一定要严格执行“不予关注”的原则。 在上述案例中,还有两个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一是每次罚坐完毕,当哭闹平静后,爸爸都会给孩子讲道理,直到孩子心服口服为止;二是妈妈非常细心,在处罚前先给孩子穿上一件毛衣,不多也不少,既可防受凉又可防太热。 虽然目的都是为了减少某种不良行为,但和惩罚相比,消退法要温和得多。消退法只要运用得当,效果也佳,而且一般不会给儿童留下痛苦的记忆。必须明确的是,消退的目的不是要忽视儿童或是使他受罪,而是针对不良行为,因此在实施之前要判断清楚儿童的不良行为(如哭闹)是由于身体原因还是无理取闹所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儿童期的一项重要内容,家长不妨掌握好消退法的应用方法,一定可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