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孩子笨拙的动作,您是否干脆上前帮一把?看到孩子冥思苦索得不出答案,您是否要直接了当地告诉他?看到孩子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您是否要替他整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说明您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建议您务必要读完以下的提醒。 一、案例描述 [案例1]“这样不就行了嘛,很简单的!” 一间幼儿园的亲子活动课上,一个孩子在玩各种各样的锁玩具,妈妈在旁边看。刚开始,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打开了几把锁,脸上洋溢着满足与自豪。但后来碰到一把比较复杂的锁,孩子动动这儿,又动动那儿,正抓耳挠腮地想办法。这时,妈妈伸手帮他打开了:“这样不就行了嘛,很简单的!” 案例分析:孩子有自己的思维发展特点与相应的水平,对于成人来说很简单的事情,对他们来说也许是“很费脑筋”的大事;但是他们愿意为此费脑筋,并常常因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而兴奋不已。但有很多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懂得“等待孩子”自主探索事物的重要性,觉得自己帮他找到答案是最省事的途径。但这种方式却剥夺了孩子自主发展的机会,以后还可能使孩子养成依赖性和惰性。 [案例2]“我自己来!” 跑跑今年三岁半。有一天早晨,妈妈想帮跑跑穿鞋子,准备送他去幼儿园。谁知跑跑推开她的手:“我自己来!”由于时间快来不及了,妈妈便执意帮他穿,而跑跑却坚持自己穿。妈妈一生气,强硬地替他穿好,结果跑跑号啕大哭…… 案例分析:孩子有自己动手完成自己工作的天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家长刚帮孩子整理好小书包,孩子却把东西一件一件拿出来,再一件一件放回去。家长为了省事,有时会代替孩子做一些事情;但孩子是不希望成人事事插手的,他们更想要的是体验整个过程的快乐,而非结果。 二、反思:不要去打扰孩子的活动 (一)保护孩子的工作本能 蒙台梭利把孩子的自主活动称为“工作”,她认为孩子是有天赋的工作本能的。成人在生活中有一个复杂和强烈的使命要完成,他必须用他的智慧和外在努力进行生产活动,可以说这种工作是“被动”的。而“儿童的工作并不是为了获得某些进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当他重复一项练习,使自己的活动达到一个目的时,这个目的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 同样有这样一个例子:屋子里放着一摞叠好的毛巾,一个儿童把一条毛巾取下来,放到另外一个地方;然后拿下第二条,放在第一条的上面;随后是第三条、第四条……直到把所有毛巾挪动完毕,然后又一条一条地把这些毛巾挪回到原处……他这样做是没有什么目的的,他只是体验这个过程,并且享受这一过程带给他的快乐。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儿童挪动毛巾时,没有家长看到,因此没有受到成人的吆喝。没有成人的干扰,他才能如此轻松快乐。这就给了我启示:家长千万要学会等待、耐心,尽量不去干扰孩子的活动。“孩子自己端玻璃杯就有把杯子打碎的情况,比起孩子的发展机会,我想前者会是微不足道的吧。” (二)保护孩子自己的节奏 成人注意的是他行为的外在终极目的。“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96页)当成人看到一个儿童正努力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成人瞬间就可以完成,并且会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便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了。 但是儿童有自己的行动节奏,完全不同于成人的。就像走路一样,儿童跟成人比起来是慢得多的节奏。“节奏并不是一种可以随意改变的旧观念。它几乎就像一个人的体形,是一个人的内在特征。”由此可知,儿童的节奏是不易改变的,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有改变的正当理由。当儿童被迫接近于成人的节奏时,他是痛苦的。然而我们很多成人,特别是独生子女家长并不了解这一点,经常让儿童处于一种痛苦之中。而最为严重的后果是,这种“帮助”孩子做事的方式,容易使孩子依附于成人,而懒得再自己做任何事情,毕竟孩子有时很难抵制成人的影响。代之而起,他们把自己依附于一个倾向于用自己的活动来代替儿童活动的年长者。当他们自己不能摆脱压抑他们本身的烦恼时,就会求助于成人,成人也成了这些儿童的奴隶。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是孩子们可以自己做的,只是由于身边有可以依赖的人,他们就不做了,放弃了可以自己做的事,也就永远得不到通过自己努力而随之带来的快乐。 由此可见,家长要做的就是最好不要去打扰孩子的自主活动,保护孩子天赋的自主活动本能,并尊重孩子自己活动的节奏,让他们真正地自己享受自己活动的过程,并且在自主活动过程中自由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