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也有过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经验,并且有较多的时间与较好的耐心,从而能更细心地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这对于孩子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然而,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因此,隔代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 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 人到老年往往格外疼爱孩子,并且容易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之中。同时由于面对的是第三代独生子女,老人心理上会有一些顾忌--若出差错,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们总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事事依着孩子,处处围着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也常会无原则地得到满足。如在吃的方面,由于祖辈有更多的时间去料理孩子的饮食,餐桌上经常会出现一两道孩子的“专利菜”。孩子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我”的东西,不允许别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而当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又会出面干涉。时间一长,孩子会以为自己是家庭的“主宰”——人人都得听自己的,稍不合心意就大哭大闹。每每遇到这种情况,老人又怕孩子哭坏,就百般哄劝。时间一长,孩子会发现通过撒泼、发脾气等任性行为可以达到目的,于是一有机会孩子就会发脾气要挟家长,以满足自己的非分要求。 过分保护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加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和责任感。实际生活中不少祖辈习惯于包办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事情。当孩子把玩具乱扔时,他们会一遍又一遍地整理;当孩子蹒跚着上下楼时,他们担心孩子摔倒,会抱着孩子上下楼梯;当孩子自己吃饭时,他们又担心孩子弄得一塌糊涂,就一口一口地喂孩子……种种做法,使得孩子的手脚得不到充分的运动,孩子的大脑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增加了对家长的依赖心理。孩子一旦遇到困难或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他往往没有信心去解决问题,继而产生愤怒、不满足的情绪。我的孩子曾经历了这一阶段:奶奶时刻跟着孙子,无论碰到什么事情,他都要叫“奶奶帮忙”。于是儿子跌倒时,他从来不会主动爬起来,只会叫奶奶帮忙。奶奶总是心疼地抱起他说:“哪儿痛,让奶奶揉揉,下次可要小心点。”当儿子的画板上写满了字需要抹掉时,他就会叫“奶奶帮忙”。奶奶稍有怠慢,他就会大哭大闹,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其实,儿子完全有能力自己将字抹掉。 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 祖辈的观念相对滞后,不太容易改变几十年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不能很快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所以在与孩子相处时,他们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的破坏行为、尝试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比如,当孩子正兴致勃勃地“破坏”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或批评。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一辆完好的玩具车是不可以被“破坏”的,并且把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当作一种不良行为。其实这恰恰是孩子探究事物特点的创新行为的表现。 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使孩子错失了形成诸如爱劳动、谦让等优秀品质的良机。 父母在教孩子知识、满足孩子要求时,往往考虑这样做对孩子的个性成长是否有益,能否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祖辈当然也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他们更多注重教孩子认字、数数,却不大意识到应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爱劳动、谦让、照顾别人、坚持性等优良个性品质。当孩子有了最初的劳动欲望(如孩子想扫地、剥豆、抹桌子等)时,他们一方面因嫌孩子碍手碍脚,另一方面因怕孩子累等原因而加以阻止。这样,无形之中打击了孩子的劳动热情,扼杀了孩子的劳动意识。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动手了。当孩子与同伴交往出现纠纷时,祖辈总是从自己孩子的“利益”出发,想方设法为孩子讨回“公道”。比如有一次,我带儿子在楼下草坪上与其他小朋友玩儿,奇怪的是儿子就是不肯与小女孩田田玩,并悄悄地对我说田田是个“坏宝宝”。后来了解到,原来,一天儿子与田田玩耍时被田田推倒了。奶奶对孙子说:“田田是个坏宝宝,我们不跟她玩了。”终于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奶奶高兴地对我说:“今天,涵涵真能干,快告诉妈妈什么地方能干。”“我一把把田田推倒了。”孩子含糊不清地说出他的“成绩”,而且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原来儿子对田田进行了“报复”。“对,就是要比别人厉害,这样以后才不会吃亏。”奶奶补充道。奶奶绝对没意识到,这种“不吃亏”的教育很容易让孩子滋长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