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日生活中,教室常规的建立,是确保幼儿安全,发展幼儿园自我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两种极端:过多的成人管理行为或放任自流。在此,我谈一谈几点认识。
一、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
虽然整齐划一的组织管理方式已被否定,但在一日生活组织中,还是会经常出现类似的情况,如:吃饭时不准说话;幼儿在同一时间午睡、起床;先拿到食物的幼儿也必须等到教师一声令下后才可以开始吃等。因此,我们在向幼儿提出要求之前,必须先思考这种规则是真正需要,还是为自己的方便;提出的要求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是否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等。
二、 让幼儿预知一日生活的安排。
有计划的活动时间安排和作息时间表,使幼儿感到生活内容是可以预知和掌握的,从而形成安全感和秩序感,因此,教师在每天早晨应向幼儿介绍一日活动内容的安排,并引导幼儿为自选活动做计划。
三、让幼儿参与教室规则的制定。
中、大班的孩子可以通过讨论,自己制定各项活动的规则。在出现问题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选择解决的方法。从而制定新的规则,并用文字记录下来,贴在教室相应的位置。
四、 用环境指引幼儿的行为。
通过环境的暗示,可以以免由于幼儿拥挤而引起争执和矛盾。如:在各区域地板上贴上小脚印;在角色区内挂适量的工作牌;将座位安排成一个圆圈,让幼儿可以看到彼此及展示的物品,同时可以起到鼓励幼儿参与的作用;各区域相对独立并保持通道的畅通等。
环境的暗示,还可以提醒、指引幼儿进行合适的行为。如:在美工区放置抹布和扫帚等清洁工具,以便幼儿可以自己清理洒出来的颜料和纸屑;把一些不希望幼儿取用的物品放在幼儿拿不到的地方;将幼儿制定的活动规则用图的形式粘贴在相应的位置。
五、环节过渡紧凑,有序。
环节过渡是较容易引起混乱的时段,教师如组织得当,就会减少幼儿无谓等待的时间。因此,教师在每个活动结束前最好提前告诉幼儿下一个活动是什么,并在幼儿自由活动结束前,提前提醒幼儿,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在每一个环节结束后,在固定的地点等候幼儿,必要时,可和他们一起玩一个熟悉的手指游戏或唱一首歌,让幼儿感觉又将一起进入另一个活动;预先布置好环境、材料,减少等待时间。同时教师之间的合理分工也非常重要,如:在区域活动结束后,一个教师负责提醒和协助幼儿收拾玩具,另一个教师提前在语言区的地毯上等待幼儿,这样避免了先收拾好的幼儿无事可做,又去别处玩玩具或打闹。
六、及时评量所进行的活动。
有些幼儿的行为问题,是因为幼儿觉得活动很枯燥、乏味或过难、过易。如果部分幼儿已开始动来动去妨碍别人,教师应反思幼儿是否对所提供的活动已失去兴趣;如果一些幼儿将活动区中提供的材料扔一桌而不玩,教师应考虑这些材料对幼儿来说是否太难或太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