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医治疾病的法宝,历经几代而不衰,为光耀祖国中医文化奠定了基础。多年来,我们把这一“法宝”移植到幼儿园管理中,搞好各环节的衔接,形成管理的合力,促进了幼儿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了幼儿园管理效率。
“望”即表情观察。众所周知,幼儿年龄小,好玩好动,直觉表现好,喜怒哀乐不会隐藏在心中,而是写在脸上。作为一名幼师,一定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细心观察,随时留意,关注孩子们的表情变化。充满微笑,说明内心的愉悦,表示玩得高兴;眉头紧皱,左顾右盼,表明孩子心中有事,是一种孤独和精力不集中的表现;入园时不高兴,对家长恋恋不舍,更说明事出有因。因此,从孩子入园那刻起,教师就要及时观察孩子们的表情,发现异常,即刻沟通,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在日常的管理中,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点,从不关注孩子们的表情,不会走进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呼声,从而影响了保教质量的提高。
“闻”即倾听幼儿的诉说。你有没有认真伏下身子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哪怕是几句幼稚的话,要知道,孩子们的诉说可是难得的一手材料,我们往往没有做一名忠实的“听众”,有时还不耐烦地打断他们的所说,有时还错误地认为能说的孩子不是“乖孩子”。“老师!我们玩老鹰捉小鸡游戏好吗?”“老师!你的发型不好看,还是不要染成红色的,有点像火狐狸”“今天爸妈又打架了,我不敢回家了,老师你送我回家好吗?”。面对孩子们的诉说,我们要认真听,好好记,及时处理。实践证明,如果我们每天坚持“闻”,才能捕捉更多真实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分析、综合,最好为每名幼儿建立“备忘录”,逐一落实,真正做幼儿的良师益友。
“问”即主动询问。教师要在“望”“闻”的基础上,还要勤问,放下教师的架子,伏下身子,和风细雨般询问他们的一切,尤其是对某些敏感问题更要祥问,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更要了解自己在日常的保教过程中的得与失,询问有什么活动要求,喜欢怎样的活动,在家的表现。有时,我们的教师嘴太懒,究其实质就是缺乏一颗责任心。只是一味按部就班地开展活动,没有突出幼儿的中心地位,唯我独尊,不通过询问了解情况,改进管理方法,结果是捡了芝麻漏了西瓜,教师累得口干舌燥,头昏脑胀,幼儿则是无精打采,无动于衷。如此看来,多询问,通过询问征求幼儿的意见,加强双方的沟通,不失为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准的途径之一。
“切”即诊断。我们开展的活动可谓丰富多彩,但究竟活动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幼儿的参与意识怎样,都要通过“望、闻、问“等渠道进行必要的诊断。如班内组织的捡拾白色垃圾活动,由于活动前教师没有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他们环保的重要性,孩子们根本不了解活动的目的所在,有的家长怕孩子累着便给孩子请假,有的家长则干脆替孩子参加,参加的孩子也觉得活动没意思。问题处在哪儿?日常我们不会去反思,但如果诊断一下,就会发现问题出在教师身上。没有向家长讲清楚,没有像孩子说明白,没有对活动精心设计,只是凭教师一时的兴趣,活动开展自然不成功。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学会“切”,切中问题的要害,切中自身的不足,切中如何改进,从而总结下次开展诸如此类活动的经验,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望、闻、问、切”几环节并不是独立的,彼此间错综交叉,在我们的管理中,务必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形成合力,才能发挥其在幼儿园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