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幼儿人数200万,其中85%在农村,而农村绝大多数幼儿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多年来人们对各类教育的地位有这样的描述:头上顶着高教,两手抓着基教,嘴里喊者农职教,后面跟着个小幼教,在像我省这样举全力打“两基”攻坚战的贫困省份发展幼儿教育是举步维艰的。因此如何在我省全力实现“两基”的同时,加快幼儿教育的发展,让更多的幼儿接受早期教育,为其一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是我省多年来努力探索的目标和工作方向。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教育部中央教科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境外机构的帮助和支持下,我省开展一系列如何发展贫困地区早期教育的研究,通过在研究中的不断反思和总结,我们从过去单纯地做项目,到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实现以项目的实施为契机推动全省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1990年我省学前三年在园(班)人数只有191912人,2004年学前三年在园幼儿数增加到657060人,净增近460000万,是前20年发展总数的两倍多,特别是这个周期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早期儿童养育与发展”项目在我省实施更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近三年我省学前三年在园(班)幼儿数增加了160000万人,学前三年幼儿受教育率增长了10个百分点,在许多省出现幼教滑坡的情况下,我省幼儿教育的发展却呈现出历史上最好的势头。
一、加强了政府对早期教育的责任意识,政府对早期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虽然我省至今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我们仍然在全省“两基”攻坚的同时,争取到了县乡政府的支持,使政府认识到了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对基础教育的促进作用。
1、政府把幼儿教育列入了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给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从“九五”开始,各县把制定幼儿教育发展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规划以政府名义下发,规划目标具体到每年,落实到每个乡镇,还把早期教育的规划任务作为考核乡镇干部的指标,使早期教育的规划得到落实。有的县为保证目标任务的完成,县政府与乡(镇)政府、县教育局与乡(镇)教辅站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2、政府统筹协调,实现了跨部门的合作,出现了各部门共同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幼儿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教育需要多部门的合作与参与。“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是我国幼儿教育的管理方针,但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通过项目工作的开展,各县建立了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区长)领导,教育部门主管,卫生、妇联、共青团、计生等部门协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并通过政府行为明确了各部门在幼儿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打破了多年来幼儿教育孤军作战的局面。为使各部门工作落到实处,各县还利用政府统筹协调的力量,制定了跨部门合作工作制度,增强了政府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责任感,调动了各有关部门的积极作用,结束了长期以来教育部门势单力薄、幼儿教育不被关注的局面。
3、政府加大了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我省除省级财政每年从非常困难的经费中划出40万元对农村幼儿园补贴及贷款贴息外,各县对幼儿教育的投入也增加了,有的县还从转移支付的经费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作当地幼儿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
我省安顺市西秀区2003年完成普及义务教育任务,全区上下从2002年开始进入了紧张的攻坚阶段,西秀区政府认为基础教育的稳固发展离不开幼儿教育,两者不能顾此失彼、有所偏废,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因此在“两基”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加大对早期教育的投入。2003年投入103万元新修2所幼儿园,使部分幼儿园得到改扩建。今年又投入60多万元新修了1所农村幼儿园,改善了4所幼儿园的办园条件。
二、拓宽思路,挖掘资源,促进了幼儿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1、多形式建立幼儿教育机构,拓宽了幼儿教育的发展道路,促进了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
长期以来幼儿教育单一的发展模式和“正规化”的思想严重阻碍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早期教育的目标的实现。通过项
目的实施探索出了结合我省农村实际,以农村家庭需要为目标,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发展多形式的早期教育机构的路子,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全省各地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幼教机构,如:周末班、假期班、巡回教育点、游戏小组等。
2、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为幼儿教育开辟了一条低投入高效益的路子。
●通过政府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的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合力促进早期教育的发展,各有关部门的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发挥了应有作用。
●社区空余的房舍在早期教育机构的建立中立下汗马功劳。早期教育机构的建立,活动室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设备之一。
我省丹寨县龙泉镇泉山村是一个苗族村寨,孩子们没出过山寨,更没有见过幼儿园是什么样。县幼教工作人员来到山寨,给山寨带来了惊人的变化。村长的女儿幼师毕业回到了村里,村委会滕出一间办公室,教育局资助1000元,县示范幼儿园派来了指导老师,短短的时间里,一个村里人祖祖辈辈不敢想的事情实现了。到幼儿园来的孩子从28个增加到56个,村委会又滕出了一间办公室......
还有党员活动室、计生站空房、老百姓的私房、-----,在社区的支持下一个个幼儿园、游戏小组建起来了。另外,教育部门在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中,把空余的校舍也办成了幼儿园,我省许多乡(镇)农村中心幼儿园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从当地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中挖掘贴近幼儿生活、适宜幼儿健康发展的课程资源。
我省农村自然资源取之不尽,民族文化绚丽多彩。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教师把农村竹子、竹叶、麦杆、泥、鹅卵石等自然材料作为幼儿的学习材料,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还把民族文化溶入课程、渗透于幼儿教育中,加强了幼儿爱家乡的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也使民族文化通过教育得以继承和发展。在我省的广大农村幼儿园,你可以看到小朋友兴致勃勃地玩着少数民族的民间游戏,苗族的蜡染、刺绣、歌谣、芦笙、舞蹈等被老师和幼儿们所喜爱。我省幼儿教育积累
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贫困地区幼教事业的路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低成本、高效益、高质量”的幼儿教育。
三、以县示范幼儿园及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依托建立教研和培训网络。
1、充分发挥县示范幼儿园、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的骨干和示范作用,是我省开展幼儿教育教研和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以县示范幼儿园及县城条件较好的幼儿园为中心和骨干,担负全县(区)范围内幼儿教师的的培训及各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指导。各乡(镇)又以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及片区较大的幼儿园为示范和骨干辐射所属村幼教机构的教学指导,培训教师。
2、建立视导员制度,使教研和培训网络的正常运行有了支撑。视导员由县示范幼儿园及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担任,县教育局行文任命。目前各项目县的教研和培训网络都得到了建立和逐步完善,并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视导员在县教研培训网络建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教师的培训、0-3岁家长等工作中起到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了幼儿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
四、与社区合作加强了0—3岁婴幼儿和3—6岁散居幼儿的教育工作,形成了家庭-社区-幼教机构的早期教育网络。近年来,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早期教育,0—3岁婴幼儿及3-6岁散居幼儿的教育也成了我省早期教育重要的工作内容,各县依托县示范
幼儿园、乡(镇)农村中心幼儿园,整合社区卫生、妇联等部门的资源,开展了有家长参与的0—3岁婴幼儿和3—6岁散居幼儿的教育。形式有:定期巡回的亲子活动中心、周末幼儿活动中心,以幼儿园为基地的育儿讲座、入户指导。
现在,0-3岁婴幼儿教育依靠已形成的管理和教研网络从城镇扩展到了乡(镇)村,农村中心幼儿园也成了0-3岁婴幼儿与父母同乐的家。周末,家长带着孩子到幼儿园参加活动;赶场天,到集市交易的父母把孩子交到中心幼儿园…
五、改变家长工作方式,家长走进了幼教机构,使贫困农村的家庭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幼儿园把家长看成被教育对象,如今家长成了幼儿园工作的合作者和积极的参与者。现在的家长不仅可以到幼儿园看自己的孩子活动、参与孩子们的活动,还可以象老师一样教孩子做风筝、刺绣、捏泥人,在家里和孩子一起游戏、做玩具。家长也成了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
最让我们感到意外和吃惊的是,通过家长的参与,不仅增强了家长与幼儿之间亲情,提高了家长的育儿水平,还提高了农村家庭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为了让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父母搬进了城,在城里打工;农村的孩子开始要求父母也刷牙、洗澡、勤换衣裳;家长知道了如何用农村的豆子、新鲜蔬菜、山上的野果、河里的小鱼虾给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
我们就是这样在项目实施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总结经验,制定目标,完善措施,以项目的实施带动了我省幼儿教育的发展。从我国是农业大国的实际来看,农村
幼儿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和同行支持和帮助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研究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让农村的孩子真正享受到高质量的幼儿教育。(20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