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中艺术教育的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儿童“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现活动”。它明确了儿童在艺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育者在艺术活动中注重儿童的感受、体验和情感表达方式,全面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纲要》指出:“老师应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新的老师观引发出新的师幼互动关系,这是一种平等、友好、相互学习、相互作用、共生共长的互动关系。老师的
价值体现在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促进儿童主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上。教育本身就表现为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因此,教学活动中互动的状况直接决定着儿童是否能个性化地发展。
下面我谈谈在美工活动中如何进行互动教学:
一、 以游戏的形式,创设积极宽松的心理环境是美工活动中互动的前提。
正如陈鹤琴所说的:“游戏也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是游戏。”“我们要利用游戏去教导儿童。”在游戏中儿童才显得轻松自然,儿童的注意力自然地集中了,速度会大大的加快,学习也会持久。例如:在一次塑造乌龟的时候,我来扮演乌龟妈妈:“今天妈妈要带小乌龟们去池塘里玩水。”于是我就开始找材料来装扮自己:“小乌龟们也快点儿准备准备,我们要出发了。”儿童一下子就忙开了,有的用圆形的筐筐顶在背上当龟壳;有的找了一个大纸箱挖了几个洞,手、脚、头一会儿伸出来,一会儿缩进去,十分地形象有趣;有的用包装绳在椭圆形的纸板上贴壳的花纹。当他把“龟壳”背在背上的时候,总是滑下来,我就以“妈妈”的身份给他提供了一条绳子,在我的启发下,用剪刀在纸板两侧刺了两个洞并用绳子穿在洞上,这下子“龟壳”绑在身上就掉不下来了。老师以游戏的形式,创设积极宽松的心理环境,与儿童的心理产生沟通,使儿童在活动中进入最佳状态,儿童学习的专注性和速度都大大地提高了,也增强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是师生良好互动的有效媒介。
在实践中,我们明确了老师的作用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及儿童的发展水平,收集材料,创设环境,为儿童的自我学习创造条件。而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是师生良好互动的有效媒介,
老师作为环境的创设者,材料的提供者,间接地调控教育过程。儿童则进入“无师”之境,有更多的机会自我决定、自由选择、主动参与、充分交往,获得直接经验,体验各种情感。老师根据观察到的儿童行为及时调整环境,诱导儿童向着老师希望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师生互动的形式中,儿童可以更多的以发现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内化教育影响。互动教学法强调儿童与环境的交互,重视儿童的探索、操作、内化,提高广泛性和感性,便于儿童在环境中诱发下,在一定内在学习动机的驱使下,自主有定向的选择老师提供的有关学习材料,积极主动的自我学习。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成为了老师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多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和儿童个性化成长的过程。如:在玩装饰画“美丽的蝴蝶”时,我为儿童准备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各种形状的蝴蝶的作业单;油画棒、水彩笔;水粉颜料、棉签;几何图形印章;各色的卡纸、剪刀、糨糊等。并把教室里布置成“花园”,墙壁上贴了许多蝴蝶的图片及标本。活动开始时,我请两三名儿童头戴头饰扮演蝴蝶,随着《梁祝》的音乐在“花从”中翩翩起舞,儿童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在这种环境气氛下引起了儿童也想扮演蝴蝶的渴望,激发了儿童装饰蝴蝶的兴趣。儿童主动地去欣赏图片及标本,发现了蝴蝶身上图案的对称美、色彩搭配的美……。在活动中老师只有介绍了提供的各种材料及使用方法,而全班
儿童都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装饰材料进行装饰。在装饰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儿童都十分地投入,儿童的作品都十分有创意,个别能力较差的儿童也能模仿傍边的小朋友。儿童对自己的作品都很满意,有一种成就感受,都想展示自己的作品。儿童自制好蝴蝶头饰后,大家又一起随着《梁祝》的音乐扮演蝴蝶在“花从”中自由飞舞并互相欣赏。在操作的过程中儿童一个个表现出兴致盎然的愉快情绪。
三、不干涉、尊重儿童的想法,师生互动的关键。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善于顺应儿童的性情,走进儿童情感世界,多一份童心,就多一份对儿童的理解。在一次塑造果树的泥工课中,嘉琦小朋友刚开始时塑造了一棵很漂亮又有特色的桔子树,在每片叶子中间用剪刀剪了一个小缺口,而且树上“长”满了金激情的小桔子。但是过了一会儿,当我看到时,她的整个画面变得脏乱、不整洁(树上多了许多一条条黑黑的东西,树下多了一团褐色的橡皮泥),我就有一些纳闷了。在儿童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她十分投入地向大家介绍:“有许多小虫子在偷吃桔子,树下有一个蜗牛的家,小蜗牛躲在家里睡大觉。”这是一幅多么童趣的画面啊,如果你不听她介绍,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尊重儿童的想法,既能使老师了解儿童所表达的认识和情感,又能极大地鼓励儿童动手的兴趣,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使儿童体验创造的快乐。
四、 适时地介入儿童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保证。
在儿童的自主操作
活动中,老师要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要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指导时机。在操作中,老师要自始至终地关注儿童的活动,让儿童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当儿童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老师不要急于帮助、指导。只有在儿童的兴趣即将消失时或想放弃时,老师才介入。
五、 培养儿童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生生互动的体现。
此外,我们还注意儿童之间的互动:增进儿童之间的交流机会,采用不固定小组的措施,鼓励与扩大儿童间的合作、交往,培养群体意识与团队精神。我们发现:儿童与“好朋友”在一起时会更默契、更快乐,自己寻找同伴合作,操作的成功率也会更高。在生生合作活动中,儿童的情绪高涨,全身心地投入,他们自然交流、磋商、合作,甚至还会自行制定规则,相互取长补短,潜能真正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六、 老师与儿童共同欣赏作品,给儿童以欣赏式的评价。
最后老师要欣赏式评价儿童的作品,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和下次活动的兴趣。每次美工活动后,都应该让儿童在老师的引导下互相欣赏并评价作品。
a)
以游戏的情景引导儿童进行评价,让儿童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会了互相评价作品并提高了自己的欣赏水平及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在撕贴画“大萝卜”结束后,我以兔妈妈的身份带儿童到“萝卜地”里看看哪个萝卜“长”得最好;在装饰画“衣服”后,我把它们挂在商店里玩“卖衣服”的游戏:“请问你要买哪件衣服,为什么?”儿童在愉快的游戏气氛中,互相欣赏作品,没有心理的压力,大部分儿童都能积极地参于评价作品。
b) 充分肯定每一个儿童的作品,使每个儿童受到激励性的评价。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儿童的作品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敢于表现都应当给于鼓励和肯定,让儿童享受成功的体验,增强创作的信心。当然老师更应当针对儿童的不足之处,提出适当的建议并加以指导,这有助于儿童美工技能的提高和激发儿童对美工活动的兴趣。
实践证明,美术活动中采用互动的形式,老师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儿童感兴趣的项目中去,并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理解他们的发现和探索行为,这种以平等关系提供的支持最易与儿童沟通,也最易被儿童接纳。在活动中儿童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儿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同伴和激情性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竞争意识。这种做法有利于促进儿童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激情;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探索和创新的品质,使他们在
活动中树立更强的自信心;有利于其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这也是《纲要》所倡导的重要教育途径。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德育报·学前教育》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德育报·学前教育》QQ公众号
幼教圈QQ公众号
想要吗
- 李三郎抗倭[连环画]
- 带手铐的侦察员[连环画]
- 睡前故事:朋友的信
- 嘟嘟熊的阳光
- 绘本在线阅读:亲爱的小鱼
- 龙嘟嘟·只偷一只的艾拿鼠
小元的袜子、手套什么的,总是会莫名其妙不见一只。费了好大劲儿,他终于发现,原来,家里住着只偷一只的艾...
- 杀鱼节的传说(苗族)
每年三月初九,是居住在贵州龙里、贵定、福泉等地的苗族人民的“杀鱼节”。这天,人们来到河边,从河里叉起...
- [希腊神话] 阿耳戈斯的建议
伊阿宋和两位同伴立即从座位上站起身来,佛里克索斯的儿子中只有阿耳戈斯愿意跟他 们走,他们离开了宫殿。...
-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连环画]
...
推荐内容
推荐内容
推荐内容
教育理论
- 1谦让教育:遵从孩子社会性教育诊断栏目:您好。您的困惑涉及到一个非常值得引入深思的话题。从属性来说,谦让和分享、合作...
- 2怎样看待幼儿的个性发展
- 3儿童书面语言发生的时间
- 4儿童合作精神的培养
- 5看到的一定比期待的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