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今天,我突然灵机一动,想为孩子们创造一次合作绘画的机会,于是我拿出一张比平常大两倍的铅画纸,孩子们看到这么大的纸当然非常兴奋,七嘴八舌地问我今天要画什么。我告诉他们我的意图:今天我们要把我们的幼儿园画下来,不过不是一个人画,而是两个人商量着画。
一听我这么说,他们更兴奋了,并按照我的要求选择了自己的伙伴。我将作画的其他要求一一告诉他们,便让他们动手了,整个过程进行得比较顺利。
可是没有一会儿,就有一个小朋友哭了起来,原来是薛婷,她边哭边说:“汤倩在我这边乱画,把我的画都弄脏了!”这时她的合作伙伴汤倩告诉我:“薛婷先把我这里弄脏的,你看老师。”
我拿起她们的画,一看中间居然有一条线,我问这是干什么?薛婷说:“我们本来商量好一人画半张纸的,可是汤倩她自己那边画得不好,画到我这边来了。”
于是我问:“老师要求你们几个人画的?”“两个。”他们告诉我。
“老师为什么要让你们两个人画?”“因为纸大。”
“那老师要求你们怎么画?”“老师让我们商量着画。”
“你们商量好怎么画了吗?”“我们商量好了一人画一半。”
听了这话,我明白是我解释得不够清楚以至于让孩子们产生误解。于是我叫孩子们停笔,重新给他们解释了什么叫做:合作。
之后的过程进行得比较顺利,不过孩子们的已有经验还是比较匮乏,画出来的东西比较简单苍白,看来以后有必要在这方面多加练习,多给孩子们合作的机会,让他们真正懂得“合作”是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案例二:
今天当孩子们把各种设计童话剧的“广告宣传单”带来后,大家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可是在商讨如何分发宣传单时,新的问题又一次出现“如果采用分发广告宣传单的方式,必定需要太大的人力、物力,怎么办呢?”,于是幼儿针对新的问题又一次展开讨论,最后大家在争论中达成共识:绘制宣传海报。这时我想何不利用这一机会让幼儿尝试合作绘画,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能锻炼幼儿间的合作技能。
紧接着准备工作就此展开,我拿来了几张比平常大两倍的图画纸,孩子们看到这么大的纸异常兴奋,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这么大的纸,谁来画呢?”“人这么多,该怎么办?”“可以几个人一起来画。”……最终幼儿以小组的形式结伴,每组设计制作一张海报。他们的想法各异,每个小组都在讨论着,争执着。在商讨时有的小组能根据各成员的绘画水平进行合作分工,如能力强的幼儿负责构图、配色,而能力比较差的幼儿则负责涂色,在相互配合、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接纳同伴的意见,不断调整自己的想法。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参与其中,时而给孩子提出支持性的建议,时而在孩子争论的焦点上搭建台阶,以适宜的方式给以有效的支持。当个别小组在构图出现困惑时,教师适时提供各种“广告宣传单”供其参考。并在幼儿绘制完海报后,及时帮忙完成文字工作。
当孩子们设计的海报呈现在我面前时,我顿时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幼儿共同创作出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他们构图大胆、主题突出、色彩对比强烈、引发了众人驻足观望。在这种合作的学习中,孩子们懂得接纳同伴的意见,调整着自己的想法,他们学会了表达、接纳与表现。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是隐性的指导者,能随时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提出了支持性的建议,并适时地运用语言—材料去暗示幼儿,让幼儿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尝试与人合作,共同研究,共同设计,集体作画,共同绘制海报。使幼儿处于互相商量、合作、互助、彼此协调的气氛中,增强合作意识,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