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食、厌食、拒食,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身心不适与种种疾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现象,也是令父母深感头痛的问题之一。现代儿童饮食的紊乱,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重视幼儿的餐前情绪
良好的餐前情绪,是儿童增加食欲的重要措施,这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尤为重要。据调查资料显示,现代生活中的儿童厌食、偏食、拒食,近一半是由餐前情绪不良所引起的。因为很多家长不了解或忽视了儿童强烈的心理变化,而在幼儿就餐前有一些不适当的言行,导致了幼儿食欲的下降。
研究人员强调,幼儿从幼儿期到学龄期,智力会发生了一个飞跃。由于他们日常生活中独立能力的增强,其思维也发生着某些改变。在吃的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在这一时期,儿童的空腹感与食欲的关系不再单纯,因为在这两个生理环节之间已有了心理因素的介入。幼儿们可能在空腹时不想吃,或是在吃得很饱后,仍会不停地吃自己所喜欢的食物。这时的吃就不单单是生理性食欲,而是经验性、能动性食欲了。由此可见,幼儿的食欲除与其生理本能相关外,更需要后天的培养。所以,重视幼儿的餐前情绪是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环节。我国家庭中影响幼儿餐前情绪的行为,最为突出的有两种:
单独进餐: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穿梭于事业和情感中的年轻父母们,不得已让幼儿单独进餐。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陪伴幼儿进餐的重要性。让幼儿单独进餐有两个明显的弊端:一方面,幼儿长期单独进餐会使其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他(她)会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生活漠不关心,这种感受会逐渐从餐桌一直延伸到生活中,而最终影响到性格的形成,并波及到两代人间的感情。另一方面,幼儿单独进餐多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好吃的多吃点,不爱吃的就少吃一点或干脆不吃;或者吃一点、玩一阵;有的干脆把饭菜倒掉却谎称自己吃了;其他诸如饭前洗手之类的卫生训诫,幼儿更会视若耳边风而少有遵循。长此以往,幼儿会逐渐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
情寄它事:到了吃饭时间,幼儿因正在看书、游戏,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中一时无法摆脱而不想吃饭,这并非是其有意克制食欲,而是精神作用从根本上切断了空腹与食欲间的生理联系。这时家长应细心观察,用适当的言行引导幼儿将注意力转向吃饭这件事。譬如,开饭前提前几分钟叫幼儿帮着抹桌子、端碗、拿东西,或者用较为夸张的言语预告今天会有什么样的饭菜,其营养和味道如何,充分调动起幼儿的情绪。千万不可在餐前大声呵斥、责骂幼儿,这种做法对幼儿的情绪影响非常大,也许就是几句话,就会使幼儿积极的就餐情绪荡然无存,而下一步在坏情绪中拒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正确对待幼儿的偏食
偏食是一种不良习惯,这本无可非议,但媒体对偏食危害过分夸张的介绍,使有偏食习惯儿童的家长对此深感恐惧或无能为力。偏食并非都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儿童偏食应区别对待。
偏食现象自古就广泛存在。偏食不应只根据其对某类食物的偏好就予以确定,而应看此举对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