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教材(上什么?为什么上?)
徐老师向我推荐奥尔夫音乐,并把一部分的音乐拷给了我。我以为能编入奥尔夫音乐的教材,都肯定有他的特别之处。我对自己说:“这些可都是好音乐,一位好的老师,她拿到里面的随便哪首音乐,都能上出一堂好课。”我开始一首一首听下去,在一个一人在家的晚上,我一口气全部听完了,第一个感觉就是,好激动,很新!很美!好的,定了,我要的内容肯定就是其中之一了!
本次双高课的主题是“大自然的语言”,我再翻了一下那一周的日常教学活动,也都是有关雨的,风的。奥尔夫里有一首《台风》的音乐,那不正好嘛。
每一次听《台风》,都感觉很特别,每一次听都感觉很激动。我自己也觉得好笑,就听出个激动就感觉好听好听,可怎么教孩子呀。于是开始静下心来慢慢听。《台风》里有很多的音乐元素可以引导孩子去挖掘,前奏、说唱、伴唱等,这些都是不错的教育卖点呀!……
2、定教案(怎么上?)
教育有法,但无定法。
(1)目标:活动的目标我一开始就是这么定的,无非就是两个词“表现”与“合作”,这是奥尔夫所强调的。以后也没有太多的改动。 (2)教具:奥尔夫的教具只有一种,是打击乐器,那是一些特制的乐器,这里根本就没有。而且我们班的孩子平时接触打击乐器实在太少了,所以用打击乐器,不大现实。
那可不可以不用材料呢?这让我想起上次杭州来上课的老师给我们上的一堂音乐课,她只用一段音乐和一条纱巾,完美地完成了整个活动的教学。我想我也可以试试呀。
最后我在教学准备里写下了两点:一段音乐和一把扇子。
(3)过程:
引用一句话:奥尔夫的教学方法是将音乐与语言、动作、唱歌、舞蹈、戏剧相结合去教学。我则决定用游戏将它们串起来。
3、说效果(上得怎么样?)
第一个环节:欣赏A段音乐,并用身体来表演在台风中被吹得东倒西歪的物体的动作。
孩子们很富于想像,他们表演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或者植物,当大风(扇子)吹来时,他们开心地做着被吹倒的动作,兴奋不已。
游戏共进行了三小段。期间我说了这样两句话:1、我发现有的孩子比较好,他表演的时候,被风吹一下,变一个动作,每次都不一样,他很会动脑筋哦,我们向他学习!2、表演得真好,可以表演得更好一点吗?这两句话是事先准备好的,第一句是带点评价的,其实是想告诉孩子们,你的动作要多变化。第二句是想激励孩子们更大的表现力,不用太拘束,大胆一点。
但是如果再回过去的话,我还想在这两句话之前说上一句:用你们的小耳朵和身体来表演,听着音乐表演。那样的话,可能孩子们也会表演得很开心,并且同时能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同时在很静的情况下,我要有效地发挥道具——扇子的威力,第一次扇风都“啪”一下打开,让活动更有气氛。 第二个环节:欣赏B段音乐,能发现音乐中不同的音乐元素。
孩子们很仔细地倾听着音乐,而且兴趣也很大。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他们记不住歌词的,所以我不要求他们能完全记住歌词,只要求能理解歌词内容,并能想像有节奏地做出一些动作。但也许孩子们还沉浸在回味歌词的思考中,所以当我提出你还能从音乐中听出什么的时候,另外的三个音乐元素:前奏、伴唱、欢呼声。他们的反应似乎比较费力。所以为了不影响活动的进度,对于倾听伴唱的要求,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如果回过去的话,我会留给孩子们更多的时候,我会追问:“孩子们唱了几遍,请仔细再听听,第一遍和第二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第二遍唱时,还有一个什么声音?”并重放第二遍,让孩子们仔细去发现。让他们享受到努力去听的欣喜:哇,还有一个声音呢,在说“玩游戏!玩游戏!”
第三个环节:游戏《赶走台风》
孩子们的表演真正体现了“赶”这个字,他们表现得很勇敢,而且尽头十足,“赶”得非常到位。但与A段中的表演一样,孩子们缺乏一种倾听音乐的感觉。
如果再来一次的话,我可能会分配好角色。一部分孩子扮演:台风;一部分孩子扮演:被台风吹倒的物体;一部分孩子扮演:说唱者;而伴唱由被台风吹倒的物体来表演,也许还要安排一位孩子来敲三角铁:叮,叮叮,叮,叮。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德育报·学前教育》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德育报·学前教育》QQ公众号
幼教圈QQ公众号
- 下一篇:对于奥尔夫音乐“水族馆”的反思
- 上一篇:和孩子一同感受“奥尔夫”的音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