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德育报·学前教育》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中幼网杯” 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在家庭中的应用

2010-09-05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佚名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在家庭中的应用

(一) 家长的责任与义务 
  蒙台梭利强调家长的责任不仅仅是教育孩子,还应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家长的重要使命是为子在社会中建立一个适当的环境,凡是孩子所需要的事情必须列为优先,因为人类要求进步,必须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家长必须将自然交托的使命铭记在心。 “ 我们社会所犯的最大错误是将应该花在孩子身上的钱浪费掉,如此也伤害了孩子和社会本身。 ” 蒙台梭利认为我们社会中有许多父母忙与争斗、征服、竞争,而基于自己的需要来考虑孩子的教育,经常要求孩子模仿自己。 
  现在许多家长没有尽到责任,认为只要吃好、穿好、照顾得好就可以了,所进行的教育也只是识字、算术、背诗等。做父母的除了要为孩子争取在社会中的权益以外,更应对自己孩子的生命与发展负重大的责任。蒙台梭利强调父母对孩子早年的责任,但她认为这并不是应为孩子是父母所生,父母对孩子就有完全的控制权,相反的,孩子需要靠自己来完成自己,父母的权威只有当能够对孩子在形成自己的工作上有帮助时使用才能被认为正常。她强调:“ 父母亲能担任的角色是监护人而不是创造者。”父母如果知道自己并不是人生的创造者,而只是在建造过程中的合作人,那么他们会尽自己真正的责任,把权威用在能给予孩子的帮助上。这样才真正发挥了父母亲伟大的权利。 
(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蒙台梭利强调人生头三年的重要性,出生不久的新生儿经常从父母那里得到抚爱,往往性情比较温和、友爱、易形成信赖感。相反,如果新生儿得不到父母或看护人的亲近,那么他的心理发展将会受到极大摧残,从而造成智力低下、性情粗暴、行为野蛮。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做的恒河猴实验就说明了这一点。他把一个新生的猴子与其母猴分开,放在装有两个假母猴的笼子里,假母猴一个是铁丝做的,它可以喂奶;另一个是毛巾做的,它不能喂奶,但近似于母猴。结果,这个小猴子要到铁丝母亲哪儿去吃奶,却总是在可以拥抱的毛巾母猴那儿玩。当给它以恐惧刺激,小猴会直奔毛巾母亲。可见身体的接触给小猴子以舒服感觉,形成小猴依恋母猴的情感。小动物是这样,那么作为高级动物的人也是如此。有人观察过孤儿院的孩子,出生后一年半就开始对人冷漠,面部表情呆板,长大后攻击性行为严重,爱发脾气,爱破坏东西。小孩子从小喜欢活动,如果看护人过分制止,也会导致孩子产生粗暴行为。由此可见,出生后亲子接触对其感情、智力和以后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幼儿进入幼儿园接受集体教育通常是在 3 岁左右, 3 岁以前大部分时间在家中,蒙台梭利博士认为这 3年父母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母亲。蒙台梭利认为,从一开始母亲就应该与孩子接触,这种肉体的接触可以帮助小孩习惯于新的世界。母亲会发出一股看不见的,但是为孩子所熟悉的力量,可以帮助他们平安度过困难时期。这与我们现代亲子关系研究的母婴同步现象是一致的。父母应尽可能地给予孩子充分的注意,这样并不是为了取悦他们,而是为了在孩子的发展中同他们建立合作。在对 3 岁以下儿童的关注中,父母会发现很多挑战一个 21 个月大的婴儿的母亲说: “ 你简直难以相信我要花在他身上多长时间。如果要照顾他,我就几乎什么也不能做。我很想和他在一起,但是我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完成,实在难以分身。 ” 然后她讲述了那天早晨他和儿子在花园里发生的事情。他当时已经开始在一个一米多高,靠在一棵树上的梯子上想上爬了。爬到了顶端以后,下来却对他变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一开始,他试图转过身把脸朝外面,这样他就能看到自己爬到哪儿了。他试了很久,最后他放弃了转身的想法,开始背朝外地向下爬。他胖乎乎的小手紧紧地抓着梯子,先放下一只脚,试着摸索下面的梯子瞪,踩住了以后,再继续找下一个。他全神贯注地用着每一块肌肉。有几次他踩空了,就挂在那里用脚向下摸索着。妈妈一直站在他身旁,伸出胳膊等着接住他。每一次他踩空,她都控制住了要帮他把脚放在梯子上的冲动。虽然没有人帮助是很困难的,但他对自己这个活动兴趣却很高,而且没有表示出需要帮助的意思。他一直全力以赴地,对自己不断重复着“不要掉下去,不要掉下去”,“要小心,要小心”,“向下爬,向下爬 ”。当他终于爬下来的时候,他居然说“ 再来一遍”,然后重新向上爬去。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了一个半小时。然后就像开始时那样突然停了下来。他的某种内在需要得到了满足,他显得平静而愉快并且准备进屋吃饭了。在讲述完这件事后,这位母亲说:“我很高兴那天早上能够花时间和儿子在一起。 ” 当然,父母们不可能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永远都能够提供这种帮助,重要的是他们要尽可能地提供,这样做给父母带来的收益和给孩子们带来的是同样巨大的,不仅是在现在,而且是在孩子长大成人的未来。这位母亲认识到这是儿子在探索、定向、建立行动秩序,这使她肯花费时间和儿子在爬梯子的尝试中一起合作,得到发展的远不止是他儿子爬梯子的能力,还有他自我发展的技能,不是为了体育而是为了他将来的生活。蒙台梭利早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观点,现在已经被心理学研究证实。 
(三)与孩子一起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经是一名合格的蒙台梭利教师,是早期蒙台梭利理论的支持者,他非常赞同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这种观点。父母亲在面临孩子成长时也不断地面对挑战,如果父母想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就必须先发展、观察孩子的能力,在理解和爱的基础上接纳他们。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看到孩子花了很大的功夫去做一些成人看来完全无用的动作,或是看到孩子作一件太琐碎而成人可以立刻作完的事情时,就会情不自禁的想参与动手帮忙。大多数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早晨孩子起床后自己穿衣服,家长急的一把抓过衣服三下两下套在孩子身上,接着又连带拽的给孩子穿上裤子、袜子、鞋子,给孩子洗脸、刷牙,将孩子喂饱,在匆忙中不断地唠叨孩子这不行那也不会。  
  孩子已习惯了家长的做法,像个小木头人一样任由其摆布。因为成人的生活步调较快,常急着用最有效率的方法去完成工作,有时候看到孩子做一件没有必要的事,而且动作又不同于成人的拍子,成人总觉得不耐烦,所以便会不断地催促孩子做事情。蒙台梭利认为这是: “ 鲁莽地拖着孩子做人生的跑步旅行 ” 。父母要学着放慢步调与孩子做缓慢的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四) 让孩子自由地尝试 
  孩子到了可以自己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成人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便会开始,父母显然深爱自己的孩子,但也有可能成为孩子生命斗过程中的第一个敌人。发生这种情形的原因是父母并不了解孩子与成人不同,成人的自我形成已经完成,但是孩子仍然是正在形成的阶段。当孩子开始发展走路的能力时,父母就不断地干扰他,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是 “ 拉着妈妈(爸爸)的手 ”,总是不断地提醒孩子 “ 别跑,别摔着 ”,一方面是因为顾虑孩子的安全,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不愿意或不能改变自己的脚步来配合孩子。孩子第一次伸出幼小的手去触摸东西,这样动作的冲动是代表着孩子想洞察世界的自我努力,应该会使在旁观察的成人充满惊奇和尊敬,但是成人却害怕孩子伸出小小的手去碰价值不菲的东西,为了保护这些物品不要让孩子碰到,总会不断地反复告诉孩子: “ 不要动手、不要乱摸,要安静 ” ,而孩子总是故意玩弄一下别人正在使用的所以东西,只要可以做同样的动作即可满足。有很多成人让孩子自由地摸东西,但是结果变成支配孩子。如孩子看到成人手拿勺子盛饭想跃跃欲试,一种家长直接否定:“你不行,别烫着。”丝毫不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孩子最初敢于尝试的勇气也被家长打消了。另一种家长找来与饭勺、饭盆相似的物体让孩子操作(危险系数不大),但却在一旁指手划脚: “ 不对了,往里舀,手把住上边,水别撒外边。。。。。。 ” 那么多的指导,孩子虽然自己在做,但主动权仍在父母那里。父母把孩子服侍到不必要的程度,使孩子没有机会展示出独立的能力,事实上受服侍的人是受到限制的,如果给孩子太多不必要的服侍,不但会使孩子停留在未发展阶段,更会形成负面的性格。常听家长抱怨自己为孩子做了这么多,多么辛苦等等,实际上教孩子比帮孩子要累得多,教孩子需要耐心,只帮不教的家长并没有尽到责任,如果要想孩子独立的运用本身的特殊能力,就必须正视这种不必要的帮助。 
  父母在蒙台梭利学校会学到,对 3 岁以下的儿童来说,两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孩子们独立的和为他们设计规则。急于对请求帮助的孩子给予满足将最终把他们栓在父母身上。蒙台梭利经常谈道, “ 对孩子提供的每一个不必要的帮助是对他们发展的一次阻碍。 ” 父母被鼓励为孩子们设立公正和一致的规则,这些规则,建立在文化期望、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全的基础上。如果孩子们感到父母会毫不犹豫地实行这些规则,那么他们很快就会放弃讨价还价。 2 岁的孩子接受安全带的约束,坐在桌子旁吃饭或者上床睡觉,是因为父母温和但是坚定的要求让他们按照规则做事。 
  应鼓励父母对对他们的孩子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他们开始从孩子的生活里认识到了敏感期和人类工作中的行为本能。他们会发觉这些天赋,给孩子的发展奠定的基础,而不是忽视或者阻碍。例如,一个 20 个月大的儿童正处于对秩序的敏感期。如果在发展对物体的使用和摆放位置的方向感时受到干扰,他们的反应可能就会非常激烈,而如果认识到了这一点,当儿童坚持把物品放回他们熟悉的位置时,父母们的反映就不会那么强烈。一个不到 2 岁的孩子即使是比较暖和的月份里仍然坚持在室外穿冬装,她还坚持把母亲叠好的纸巾放到自己便盆旁边的小桌子上空了的厕纸盒当厕纸用。有一天她很沮丧,就是妈妈没有像往常那样戴自行车头盔,而是将其给了忘记带自己头盔的 6 岁哥哥。以上这些对于一个正处于秩序敏感期的 2 岁儿童来说都是正常行为。家长一定要清楚地了解自由的重要性及其影响,以为自由就是将责任及义务降到最底限度的想法必须加以排除。我们给孩子的自由绝不是从父母和教师那里获得解放的自由,也不是脱离自然法则、脱离国家社会范围的自由,而是为了孩子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所需要的自由,这是于服务社会不相悖的,只有成熟又自信的父母才能给予孩子的。 
(五)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每个做家长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也常常夸奖自己的孩子如何的聪明,能背多少唐诗等等。聪明不仅仅体现在背诵、识字,而是看孩子会不会思索。会思索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主意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强,教会孩子思索就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当孩子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时,就会独立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父母依据孩子认识发展的规律启发孩子尝试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在失败与成功中总结经验,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 “ 做 ” 是孩子思索的前提
   试想所有事情都靠父母代劳的孩子怎么会思考呢?比如:两个孩子穿衣服,一个一直是由父母包办,每天穿得很舒服,没有穿错、穿反,他也就没有对这件事思考的过程。另一个孩子在父母的指导下自己练习穿衣服,有时会穿反、穿错,他也会感觉到不舒服,就会脱下来摆弄、思索,如何穿正确,穿得舒服。这是在做的前提下产生的思索,只有让孩子做,在具体形象的事物中体验失败和成功,才会发展思维,失败会促使他反复尝试思索,成功会使他感受喜悦,对新的尝试更有信心。
  2 、启发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方法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经过思索产生的,孩子刚刚出生时,没有任何的解决问题的经验,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通过成人的启发教育在总结、思考中得来的。家长和孩子在一起游戏时,这样的事例很多,比如孩子玩球,当球滚到了床底下,孩子以自身的经验很快就知道钻进床下就可取出。当然这同时有 3 种情况发生:第一,家长替孩子取出。第二种,由孩子钻入床下取出。第三种,家长启发孩子想一想有没有一种办法不用钻入床下也能取出?孩子也许会用胳膊、会拿来小棍子等等,当他最后发现用扫帚能把球取出时,兴奋不已。显然,这种方法是可取的结果。孩子在尝试中从失败到成功,独立地解决了问题,是思索和总结的结果。因此,家长不仅要求孩子独立动手做事情,还要启发孩子动脑筋去想问题。正如陈鹤琴所说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就让自己去做,凡是自己能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家长要不断地给孩子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启发孩子想问题,而不是有问必答。
(六)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蒙台梭利强调培养社会中的活动的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有更广泛的合作精神,这就需要下一代有较强的交往能力,交往能力是孩子社会发展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孩子在与伙伴的交流知识、经验与技能,在交往中认识自己,了解他人,体验欢乐和痛苦,并从中培养同情、分享、合作、有爱等良好的情感和行为。
  家长应该了解伙伴交往是孩子的需要,不要把孩子之间的玩看成是无意义的消磨时间,在交往中能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愉快的生活。这种交往的机会需要家长提供,家长应该消除怕孩子吃亏的心理障碍,认识到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性,为孩子创造与伙伴交往的机会时,家长要珍惜、相信孩子的能力,因为他们能解决问题,并且在交往中还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别人。在孩子体验到交往的快乐时,及时地教孩子交往的技巧,教孩子学会主动的方法,允许孩子带小客人来家玩,与小朋友共同分享自己的玩具、食品等,使之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与小朋友团结友爱、尊重父母长辈、礼貌待人,那样孩子就会爱交往、会交往。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鼓励孩子不断地适应新环境,为将来走入社会成为健康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德育报·学前教育》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德育报·学前教育》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特色教育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亲子早教

热点专题

2020年2月23日至2月25日广州国际教育加盟展暨广州幼教展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