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黄淑仪
幼儿园是0-6岁儿童心理健康养成的重要阵地之一。有专门从事儿童心理研究及课程研发的专家表示,由于儿童心理健康课的时间、人力成本较高且见效慢,因此市内大多数的非民办幼儿园都没有开设相关课程。一所已经开课的幼儿园的园长告诉记者,尽管园内一直承受着较高的成本压力,但课程收到的效果远超预期,家长们对此也十分认可。
大部分幼儿园没有心理健康课
“黄埔区这么大,也只有3家非民办幼儿园开设了心理健康课。”津心教育总经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吴海勇一句话道出了目前广州市内幼儿园开设儿童心理健康课的现状。他认为,心理健康课普及程度低主要与开课成本太高有关。“现在超过30%的孩子存在个性问题,但解决问题成本太高,又难有直接效果。加上政府以及家长并没有提出要求。因此大家都不愿意开相关课程。”黄埔区一所开设心理健康课的幼儿园杨园长表示,幼儿教育与基础教育不同,并无国家课程设置标准,也未明确要求幼儿园要开相关课程。
杨园长告诉记者,幼儿园自四年前开设这个课程以来,一直都承受着较大的人力与时间成本。“幼师在培养过程中较侧重理论学习以及技能训练。因此老师在上心理健康课前都要接受培训。同时,由于课程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因此对上课人数要求严格控制。“每班每周都会上1节心理课,但受人数限制,一个班要分成两组上课,幼儿园实际付出了双倍课时和师资。”
开课纯义务性质 课程材料需自行购买
四年前,杨园长在充分了解心理健康课程的优势后,决定在全园范围里普及该课程。杨园长表示,目前园内开设这个课程纯义务性质,但课程中需要用到的材料,如亲子手册等,幼儿园没有多余资金购买。因此,家长们可以自愿选择是否购买这些材料,每个学期大概花费400元左右。“即使家长不买,我们的课还是会照上。”杨园长说。
家长王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孩子所在的公办幼儿园中并没有开设这种课程,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己还特意在某早教机构购买了相关课程,上万元的课程包含了32个课时,上课还需要提前预约,未必能保证每周一次的频率。
体验式教学效果普获认同
心理健康课是怎么上的呢?吴海勇介绍,所谓心理健康课实际上就是通过心理着手,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体验式教学。在一节培养孩子独立睡觉的课程上,所有老师和孩子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在圈中间设置两张床。每个孩子戴着幼儿园提供的眼罩,轮流在床上躺五分钟。闹钟一响,当孩子把眼罩拿开时,所有老师和孩子给他笑容和鼓励。“在传统教育中父母多以‘别害怕’、‘勇敢点’去鼓励他,但实际上孩子的恐惧仍在。通过这种体验方式,让他感觉黑暗是否可怕,你跟他说再多的道理也比不上让他真正与黑暗相处。”吴海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