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寒气逼人。在西吉县平峰镇,大山深处李岔村的教学点,当了40年乡村老师的张怀春今年不再为怎样过冬而发愁了。他一个人守护的教学点,已经用上了暖气。山谷里寒风阵阵,可教室里温暖如春。
在宁夏,这个冬天所有学校的师生都用上了暖气,告别“火炉取暖”。而这,只是宁夏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通过农村基础教育设施改造、信息化建设等措施,促进了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乡村学校得以“扬眉吐气”。
农村小学彻底告别“火炉取暖”
塞上的冬季漫长而寒冷,采暖期达5个多月,曾几何时,过冬成为农村学校师生的苦和痛。为解决这一问题,从2013年起,宁夏将农村中小学供暖设施改造列为自治区民生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对全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能源消耗大、污染环境、安全隐患突出的火炉供暖进行全面改造,改造为智能控制、高效节能、绿色环保、安全可靠的数控锅炉和电暖设施。
今年宁夏投入1.24亿元用于改造农村中小学最后81万多平方米的供暖,覆盖农村学校、教学点1485个。随着这一改造的推进,张怀春所在的教学点彻底告别了“火炉取暖”的历史。
“做梦都没想到,我们这个大山里的教学点都能用上暖气,真是太好了!”从10月25日开始,这个山窝里的教学点通上了暖气,张怀春再也不用起个大早为学生们生炉子。
倪金喜中专毕业就到了海原山区,一头扎进了教学点,一干就是8年。她所在的高崖乡沙窝教学点一度面临“关门”,“教室没有门,窗户都坏掉了,四处透着风,冬天冷得直跺脚”。
今年,这个教学点实施了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不但新盖了教室,还硬化了校园的地面。最令倪金喜感动的是,教室里装上暖气,她和30多个孩子将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学校的条件比村委会好多了!”西吉县震湖乡李章村新来的第一书记李进海,是区教育厅派驻村的扶贫干部。他介绍说,在李章村,如今适龄儿童都进入校园,学校办学条件一年比一年好,往县城转学的学生没有了。今年,李章村一名孩子考上北京师范大学,成为村民的荣耀。
在西吉县平峰中学,来自县城的陈霞去年大学一毕业就成为这所农村中学的物理老师。“学校里的条件比家里好。”去年以来,平峰中学建成了教师周转房,老师每人分了一间,校园里都通上了暖气,冬天一点都不觉得冷。
“环境好了,人也就能静下来,干工作更有劲儿了。”陈霞说,自己除了白天教课,晚上还给寄宿生辅导功课,每天都过得很充实,“看着孩子们的学习一天天进步,觉得自己的付出值了”。
信息化建设让乡村教师“洋”起来
在西吉县吉强镇泉儿湾教学点,55岁的马长贵已经工作了30多年。这个教学点学生最多的时候有30多人,如今只剩下一年级的8个学生。仅有马长贵一名老师,承担了所有课程的教学。
最令这位“全科”老师头疼的是音乐课,“没学过音乐,也不会唱歌,真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嘴!”
去年,泉儿湾教学点装上了教育资源远程接收装置,教室的黑板上装了一块电视。经过几番培训,马长贵掌握了这个电视的使用方法,只需动一下鼠标,就能打开通过卫星接收的精品课程资源,这样一来,他上音乐课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电视里有老师在教,而且人家都有手风琴、钢琴在伴奏,学生们很爱听,学起来也快。”马长贵说,如今,音乐课成了孩子们最爱上的课。课余时间,他也会打开音乐视频,让孩子们跟着唱。
有了教育资源远程接收装置,在山里教书一辈子的马长贵觉得“洋气”多了。在宁夏山区农村,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感觉,“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知道城里的课是怎么上的,孩子们的言行举止也受到了熏陶”。
在教学点遍布的宁夏南部山区,由于环境恶劣、交通不便,长期以来青年教师不愿来、留不住,山里的孩子也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2012年国家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宁夏教育部门意识到,这是解决教学点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契机。2013年,宁夏把此项工作列为自治区民生项目之一。
该项目为宁夏南部山区283个教学点配备卫星数字教育资源接收设备,国家为每个教学点投入5000元,为了提高设备的档次,宁夏又划拨专项资金为每个教学点配套投入7000元,每个教学点共投入1.2万元。
此外,针对教学点教师年龄偏大、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宁夏组织全区283个教学点的专职教师参加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培训,使参训教师基本掌握了设备的操作、资源下载、整理和教学应用。
如今,在山区的各教学点,老师们纷纷结合教学点项目设备和实际情况开展应用活动,形成了“人停机不停,师生堂堂用”的局面,逐步形成了“一师一校堂堂用”“两师、三师、多师轮流用”“音乐、美术一起用”“爱国影片大家用”“校内局域网络共享用”等多种模式,得到了当地家长和孩子的欢迎。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有效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让最偏远山区农村的孩子也能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了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我区农村教育发展插上了翅膀,点燃了大山深处孩子们的希望。”区教育厅厅长郭虎说。
一个学前教育的春天将在宁夏农村到来
初冬的上午,海原大山里已寒风阵阵。在西安镇幼儿园,孩子们吃过早饭,在温暖的教室里和老师一起看动物模板,不时还用小手比划着。
这个幼儿园投入使用才一年,已经配置了电子琴、美术室、舞蹈间等,每个来幼儿园的孩子都能接受艺术的熏陶。“由于孩子没有那么多,老师能做到手把手地教。”园长徐海英告诉记者。
在这个达到国家二类标准的乡镇幼儿园,每个孩子每月的保育费仅140元,每天三餐费用8元。全园目前有45个孩子,住宿、活动的空间明显比很多城市幼儿园要大。
徐海英说,按照学生收费的情况,幼儿园肯定入不敷出,但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县政府按照生均300元拨付经费。同时,为了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学上,自治区还对学前一年的儿童按照总数30%的比例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的资助。
“乡镇幼儿园收费低,就是要通过政府补助办学,引导更多的乡村儿童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海原县教育局副局长李占平说。
同心县新区幼儿园是一所辐射周边乡镇的民办幼儿园,有170多个孩子在此接受学前教育。宽敞明亮的教室,塑胶操场上有各种体育器械,“这些基本都是政府无偿提供的,我们再办不好幼儿园,就对不起社会各界了。”园长金鹏梅告诉记者。
金鹏梅介绍,这是一所公建民办的幼儿园,由民办机构负责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及设备更新。由于各方面条件优越,幼儿园开办以来,得到了家长的信赖,附近农民都将孩子送了过来。
在宁夏山区,公建民办幼儿园正成为一种有益的模式,有效补充了基层公办幼儿园少、学前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政府提供基本公共设施,由民办机构办学,政府对其办学行为加以规范和监督,这是行之有效的促进基层学前教育发展的模式。”同心县教育局副局长陈连吉说。
郭虎介绍说,5年前,宁夏学前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学前3年毛入园率为50.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6%)。为弥补学前教育的短板,2011年,宁夏出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明确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利用3年时间,全区共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9所,乡镇中心幼儿园覆盖率达到50.8%,到2013年,全区在园幼儿达到18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59%以上。”
2011年~2014年,宁夏共投入8.35亿元,建设幼儿园434所,新增幼儿学位9.59万个,2014年全区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66.99%。根据第二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4-2016年),到2016年,宁夏全区前3年毛入园率将达到72%,学龄幼儿约为27万人,入园人数约19.5万人。
郭虎盼望着,一个学前教育的春天即将来到宁夏农村。(马富春 兰天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