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西宁8月26日电(记者白宇)学前教育,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学前教育的开展,对孩子前期智利开发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我国,学前教育开展多年,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学前教育小学化,这在西部等落后地区现象更为普遍。为此,首都师范大学集中全北京市90%的学前专家,奔赴西北青海进行学前支教工作,对青海专任教师和园长进行全员集中培训。
在培训现场,记者采访到了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王建平以及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郭亚新。
打造学习共同体,实现双向激活,去除教育与被教育阶级思想
“我们要注重学习共同体建设,不再强调主动教学与被动受教的阶层模式”孟校长的这句话,让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孟校长说:培养培训一体化已经是国际共识,在培训中,我们不再把培训和培养隔离,而是打造学习共同体建设,类似于现在所说的社区,在这个社区中,大家平等自由、共同分享合作,具有很好的互动交流性。
孟校长强调:“培训不再用受训者、培训者这种主动与被动的形容词,而是强调平等的意识,我是教育者,他是学习者,彼此平等、尊重。在培训过程中,培训的老师也算是学习者,都是鲜活的个体。这次培训效果之所以那么好,就是因为根据双方需求,进行课程设计,也就是“课程需求导向”。使得双方的教学过程中,构成了共鸣。教师通过“共同体”的理念学习,也将这种先进的思想传授给孩子们,让他们摆脱原有的教条思维逻辑。从原有的教授知识,变成激发学生都潜能,从而使学生建构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我们也给起了个名叫“双向激活”,即要激活基础教育,又要反哺大学教教,大学教育不是自封闭的,而一定要开放,与社会紧密结合。”
若实现小学就近分配原则学前教育小学化将不复存在
当谈到幼小衔接问题,王院长百感交集。他认为,幼小衔接在发达地区会好一些,像青海这种不发达地区,则要问题多一些。王院长认为,幼小衔接不是知识性的简单衔接,而是如何让孩子从心里上去接受和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他提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要考全社会去共同努力,一方面,教育的好坏始终脱离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外,政府的支持力度,以及官员的认知度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在北京很多幼儿园,小班是很难进的,而大班有不少都处于空置状态,这就说明政策是好的,但是如何去很好的落实。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将小学就近分配原则很好的贯彻下来,升小学不再考试,那相信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病态将会不攻自灭。
另外,王校长也谈到了他对儿童尊重问题上的理解。他认为,对儿童的尊重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在这当中,大家都会从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儿童主体并不是意味着完全以儿童为中心,满足他们的需要,而是要去正确引导儿童如何去发展,要考虑儿童发展的每个年龄阶段的需求,不能笼统认知,因为每个年龄阶段需求是不同的。比如幼儿生和大学生的需求、认知、接受能力都不是一样的,但现在很多人都不提前条件主体,那意义就不大了。
“田野式”调研因地制宜设计课程
当记者问到郭书记这次培训都有哪些课程时,郭书记很自豪的告诉记者,这次教学课程在前期调研时,首师大派出了200多位老师奔赴青海,一州接一州的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教育以及社会环境,进行针对式的开发课程,取名叫“田野式”调研。
在课程设置中,在王院长的领导小组下,根据调研来的大量数据,进行多次开会讨论,不停的进行争论,因为要考虑怎样才能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又要将国家规定的《教师专业标准》、《培训标准》等能相结合。遵循即要有理论,还要有基层实践的指导,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调动老师的积极性。
郭书记给我们举了个特别有意思的案例,比如体育课的健康教育,老师会结合当地的资源,带着学生进行户外活动,绳子、转圈子等等。这不仅是带着孩子玩游戏,而是在游戏中教育孩子的观念,蕴含了教育孩子的核心价值。
再比如,在音乐艺术教育课,首师大派出了两位老师,一个是北京市的教研员,另外一个是来自一线的骨干教师。教研员会在培训前搜集青海当地都有何种资源,可以用在课程当中。一线的骨干老师,则拿出身边能利用到的东西,让孩子敲击,好比铅笔、椅背、石头等等,寓教于乐、又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这样也不会让孩子有种陌生感。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