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5岁了却“不会”说话,这可愁坏了爸妈。沈阳、上海、北京四处求医,却被告知一切正常。原来,爸爸在家说普通话,妈妈在家说江西话,爷爷、奶奶带他时说朝阳方言,姥姥带他时说粤语,还有留学归来的小姨陪他时特意教英语……复杂的语言环境让孩子无所适从。昨日,读者王先生给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打来电话,希望自己的教训能给年轻的父母敲响警钟。(1月15日《沈阳晚报》)
这个案例虽属特殊,但并非独案,2012年4月23日《武汉晚报》也有过类似的报道:《四名家长四种方言,三岁孩童被“迷糊”不会说话》,记述的是同样的情形。其实,平时我们或多或少也曾遇到过这种情形。如今,国家大力推行普通话,且已在城市中取得了很大成效,而在农村中却收效甚微。城市家长大多注意用普通话教育孩子,而乡村孩子在学校接受普通话教学,可在家里仍然是受家乡方言的熏陶,两种语言纠结在一起,对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带来的困惑是不言而喻的——笔者是个中学教师,在学校尽力坚持说普通话,可在家里、却是“乡音无改”,不说普通话的,结果儿子的普通话一直不好,直至有一天他回家向我诉苦:“爸爸,你在家里与爷爷奶奶说家乡话,结果我一说话就被同学耻笑,太悲惨了。”有了这次教训,笔者改变了说方言的习惯,家里家外都坚持说普通话,从此,儿子的普通话也突飞猛进,在一年后的全校普通话比赛中,他竟然还获得过亚军呢,他的爷爷奶奶的家乡话似乎也改了不少,虽说仍是南腔北调,与标准的普通话相差甚远,但他们也尽量“咬文嚼字”,平时与人交流方便了,上街买菜再也不用别人当翻译了——看来环境的影响力真神奇!
今天新闻中的孩子从2岁起就不说话了,是因为处于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家长给他在一张“语言白纸”上一下浸入“五种方言”——交叉混乱的五种方言语系相互影响,相互弱化,相互牵制。如此复杂的语境让他出现了语言选择的混乱,究竟该模仿谁的发音令他纠结不已。其实不要说孩子,就是一个成年人只怕也会无所适从的,所以他干脆用“不会说话”来回避。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普通话的推广任重道远,家庭里也应该多说普通话。家庭是孩子学习语言的主要环境,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主要的语言模仿对象。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注意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重视自身言语的示范作用,家庭语言环境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孩子与家长的交流应该是影响他语言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尽量克服各种障碍,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