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的女儿王诗龄跟着爸爸王岳伦上《爸爸去哪儿》节目而一举成名。这个年仅4岁的可爱小姑娘在获得第一笔名气收入之后,很快就要为此纳“税”——日前,一名自称“湖南卫视临时摄影师”的人发了《八一八“爸爸去哪儿”的黑幕》的帖子,称王诗龄在节目拍摄中乱发脾气,爸爸们也钩心斗角……
这一帖子很快引起争议,发帖子者也随即发文道歉。但王岳伦不接受道歉,表示要诉诸法律,并已付诸行动。
熟悉娱乐圈的人一定还记得,湖南卫视在演播“超级女声”时,也有“舞美师”之类的“内线”频爆内幕,给“超级女声”新闻加火升温。我们不清楚“爆料者”是自发的还是安排的,但这样的“爆料”让新闻“火锅”不致冷却。
这个“临时摄影师”同样来路不明。他是不是节目宣传炒作系统中的一个“插件”?如果是,这在娱乐圈毫不奇怪,因为正儿八经的新闻发布会缺乏神秘感,只有“非正常发布”才更对媒体的胃口。
《爸爸去哪儿》现在越来越火了。要维持这个节目的温度,需要话题和争议的燃料。但无论是“炒作插件”还是“爆料原件”,《爸爸去哪儿》都是获益者,真正的输家是被炒作烫伤的童心。
有人说这个节目的红火,是因为在家庭教育中经常父亲缺位,节目向人们展示了父亲补位的重要。但追捧节目的人可能羞于承认,假如父亲们不是名人,这个节目还会不会如此红火?其实,通过节目“合法窥视”名人的子女,才是这档节目吸引人的内在动力。风光的父亲,可爱的子女,立体的镜头,名人与子女结群出现的真人秀,这些都让观众大快朵颐。
但当许多观者从电视里收回目光时,子女们会发现,自己的父亲远不如电视里名人父亲那么风光;父母同样会发现,自己的子女也没有被摄像机群包围的魅力。
而且新闻告诉人们,上过节目的“星二代”尽管年纪小小,但出场费少则10万,多则20万,有的甚至超过了父亲;如果是父母与子女一起出场,出场费则可高达百万。
比尔斯在《魔鬼词典》中说:“不幸有两种,一种是我们自己的不幸,一种是他人的好运。”在电视外面,许多家庭还在为住不上好房、请不起保姆、子女上不了名校等等而焦虑。电视内外两重天,观看名人幸福亲情的快感不能消解自己相形失色的痛感。
在“官二代”、“富二代”和“星二代”中,“官二代”因为身份敏感而不能多上电视,“富二代”因为“铜臭”观念也不能常上节目,只有“星二代”既无敏感身份也无“铜臭”忌讳,于是成为《爸爸去哪儿》节目的焦点。
然而,媒体的聚光灯容易照红人也容易灼伤人。尤其在孩童时期,媒体的强光更易把他们照晕。何况在电视聚焦中,那种“新闻联播”般的生活画面也会造成部分草根阶层的“心理落差”,从而引发生活不公的“心理酸痛”。
在王诗龄被“黑”之后,就有一些网友责怪星爹星妈们不该把年幼的小孩置于电视强光之下,电视台不该为了收视而对他们过度曝光。这种责怪既是关心儿童的成长,也是“心理酸痛”的折射。假如“临时摄影师”“扒黑”王诗龄是自发行为,那么在他的潜意识里,也许就深藏着“心理酸痛”的痛点。
在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任何对高处的过度聚焦都会引发身处低洼者的晕眩。“地理恐高症”并不可怕,而“社会恐高症”所造成的“心理酸痛”,极有可能使长久仰视变为长久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