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德育报·学前教育》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中幼网杯” 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

严厉管教让孩子变得冷酷残忍

2013-12-17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教育学和心理学对于严厉教育所带来的损害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了,但时至今日,人们对严厉教育的破坏性仍然没有警觉。 青少年出了问题,总是归结为家长管教不严。可是,严厉教育如果真能让孩子优秀,天下将尽是英才。 在我们的教育话语中,人们仍然特别愿意谈规矩,很少谈自由。哪个青少年出了问题,总是归结为家长管教不严,太过溺爱;相反,哪个青少年成长得比较优秀,尤其在某个方面做得出色,常会归功于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和打骂。 这样的归结非常简单浮浅,但越是简单浮浅的东西,越容易被一些人接受。于是,一句“要么好好弹琴,要么跳楼去死”的

  教育学和心理学对于严厉教育所带来的损害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了,但时至今日,人们对严厉教育的破坏性仍然没有警觉。

  青少年出了问题,总是归结为家长管教不严。可是,严厉教育如果真能让孩子优秀,天下将尽是英才。

  在我们的教育话语中,人们仍然特别愿意谈规矩,很少谈自由。哪个青少年出了问题,总是归结为家长管教不严,太过溺爱;相反,哪个青少年成长得比较优秀,尤其在某个方面做得出色,常会归功于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和打骂。

  这样的归结非常简单浮浅,但越是简单浮浅的东西,越容易被一些人接受。于是,一句“要么好好弹琴,要么跳楼去死”的威胁可以让孩子成为钢琴家,一个鸡毛掸子随时伺候可以让孩子上北大,一通把孩子骂作“垃圾”的污辱可以逼孩子考进哈佛……诸如此类的“极品”行为最容易得到传播。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也会一边谈尊重孩子,一边毫无愧色地宣扬棍棒教育。

  在某个场合,有一位教育专家侃侃而谈。他说孩子可以打,但要艺术地打。闻听此言,我当时就很想请这位专家解释一下,什么是“艺术地打”,并希望他示范,最好让他扮演那个挨打的儿童,那么别人艺术地打他一顿,看他是否很受用?在谈论儿童教育时,做人最基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么就不成立了呢?

  人们不肯往深了想一想,严厉教育如果真能让孩子优秀,天下将尽是英才。成年人想收拾一个孩子还不是很容易的事吗?谁都会!既威胁不到自己,又能把孩子教育好,省心省力,痛快淋漓。可教育是件“秋后算账”的事,虽然儿童的缓慢成长给了一些人以暂时的幻觉,但栽下罂粟不会结出樱桃,恶果不知会在哪个枝条上结出。

  如果一个孩子表现出冷酷和残忍,一定是他在生活中体会到太多的冷酷无情。几乎所有的极端残忍者,都有一个精神或肉体严重受虐的童年。

  有位家长,听人说孩子有毛病一定要扼杀在摇篮中,所以她从女儿一岁多,就在各方面对孩子进行了严格的管教。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妈妈会把孩子碗中的饭全倒掉;如果孩子不好好刷牙,家长会把牙刷一折两半,丢进垃圾桶;不好好背古诗,就用戒尺打手心……在家长的严厉教育下,孩子确实被训练得很乖,按时吃饭,认真刷牙,会背很多古诗。但她发现,刚刚三岁多的孩子,一方面表现得胆小怕事,到外面都不敢跟小朋友玩;另一方面在家里脾气又很大,且表现出令人不可思议的残忍,比如虐待家里的小猫,把猫尾巴踩住用脚跺,或用沙发靠垫把小猫捂到半死,看小猫痛苦的样子,她则表现出满足的神情。一般小女孩都喜欢芭比娃娃,她则对这些娃娃好像有仇,动不动就肢解芭比娃娃,把娃娃的头和四肢揪下来,甚至用剪刀剪破。妈妈不能理解,她的孩子怎么会这样?

  儿童天性都是温柔善良的,如果一个孩子表现出冷酷和残忍,一定是他在生活中体会到太多的冷酷无情。媒体不时地报道家长虐待孩子或子女虐待老人的事件,手段之恶劣,令人发指。同时,追究一些恶性刑事案件的犯罪分子的成长史,几乎全部可以看到他们在童年时代接受的极端严厉的家庭教育。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极端残忍者,都有一个精神或肉体严重受虐的童年。

  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孩子,会越来越刻板固执……“身教重于言传”是教育中的一条被时间和无数事件验证过的真理性的结论,严厉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示范,如果成年人对孩子拿出的是经常性的批评和打骂,怎么能培养出孩子的自信与平和呢?

  在一些成人的逻辑中,儿童是无知、莽撞、没有规则的。所以在他们真正面对孩子时,几乎不可能产生尊重心理,只有居高临下的控制心理。

  教育中任何粗暴严厉的做法都是没来由的,它在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教育智慧中没有任何根基和来源,在现实生活中也没有任何道德基础。是否认同打孩子是块试金石,可测验出人们在教育上的认识水平。

  一次我在一所小学遇到一位获得过不少荣誉、以严厉著称的老师,当时她还没有孩子,谈到现在的问题儿童越来越多,她语气恨恨地说:“我不能保证我的孩子将来学习好,但我能肯定他的品行一定没问题。我绝对不会溺爱他,如果他敢不听我的,做一点点坏事,打死他!”在那一瞬间,我为她将来的孩子担忧极了。

  不少所谓的教育专家、学者、名师,他们不能把专业知识和智慧打通,尽管在口头上也提倡“尊重”、“平等”的概念,但在他们的逻辑中,儿童是无知、莽撞、没有规则的;成人则是得体、有序、正确的,所以成人有义务帮助儿童建立规则,并把他们天性中带来的毛病和错误消灭在萌芽中,防止原罪扩散——这样的认识已包含了严重的不平等,所以在他们真正面对孩子时,几乎不可能产生尊重心理,只有居高临下的控制心理。

  我还看到一篇教育学博士写的文章《怎样打孩子》,所支招数为:第一,打孩子不能带有愤怒;第二,不能用手打,要用棍子打;第三,打之前要用语言交流,说明为什么打,打几下;第四,要心怀大爱地去打。想想啊,一个成年人怀着一腔爱,提着棍子,没有愤怒,心平气和地计着数打一个孩子——这要有多变态才能做到呢!一件事,如果大前提是错误的,没有一个小手段值得肯定,这正如有人写《做小偷的十大技巧》,写得再好,也是在露丑露怯,应该受到鄙视和唾弃。

  我猜测,这位博士也是童年家暴的受害者,童年创伤深入骨髓,不平等感和自卑感成为植入他体内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至于成年后,尤其取得一定成就后,潜意识出于对不平等和自卑的反抗,必须要想办法拔高自身,甚至是缺陷的部分也努力美化为优点。童年屈辱被粉饰为方式特别的父爱母爱,于是家暴伤痕演绎成他心目中值得炫耀的文身。即使从事了教育研究,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也褪不去严厉教育的底色,走不出粗暴教育的框架。这种情况非常多,在很多“成功人士”身上都表现得很典型。当他们回首成长经历时,会忽略那些真正助他们成功的要素,却特别喜欢拿儿时挨打受骂来说事,并会真正地热爱上严厉教育——这真是个很有趣又令人感叹的现象。

  学问和生活不接轨,这在很多行业都存在,在儿童教育方面显得尤为突出。科技发展已进入到21世纪,不少人的教育意识还停留在荒蛮时代。

  现在,棍棒教育的支持者动不动就用“中国传统教育”来说事,这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歪曲和糟蹋。事实上,“不打不成才”之类的说法,不过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恶俗说法,是以讹传讹的“谣言”。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圣贤说过孩子应该打。恰恰相反,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上善若水”,提倡的做法是“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即家人之间提意见,应该和颜悦色地说,而不要声色俱厉地批评。

  “棍棒教育”不过是一种精神底层的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登不了大雅之堂。近年有人把“虎妈”、“狼爸”式的严厉教育当作中国传统教育来炒作,这除了给中国传统教育抹黑,坑一小部分糊涂家长,伤害一部分孩子,对人类进步没有任何正面贡献。(尹建莉)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德育报·学前教育》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德育报·学前教育》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教育理论

热点专题

2020年2月23日至2月25日广州国际教育加盟展暨广州幼教展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