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心情愉快时,他们会咿咿呀呀地自哼自唱。但如果教师没有恰当的方法,只是机械、单调、一味地训练,就会让幼儿对歌唱失去信心和兴趣。那么,该如何调动幼儿歌唱的主动性呢?
幼儿来园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活泼欢快的音乐,让幼儿一入园就能投身到浓浓的音乐氛围中;教育活动中,可以穿插播放相应的音乐,提升幼儿对音乐的认识和兴趣;午睡时,可以播放一些古典的音乐,让幼儿体会音乐的轻柔与舒缓;游戏时,可以播放旋律优美的名曲,让幼儿遨游在充满幻想的音乐殿堂。幼儿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缺乏,其情感世界极易受外界的影响,常常不能与歌曲产生共鸣。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一颗童心,用自己的情感去带动幼儿,唤醒幼儿的学习欲望,使幼儿体验到了歌唱所带来的快乐。面对不同性格的幼儿,教师要提供不同的空间或展示平台,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胆大爱表现的幼儿可以面向全体幼儿表演,胆小内向的幼儿则可以在独立隐蔽的演唱区内自由发挥。
幼儿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在音乐活动中,应当遵循幼儿的个性特点和需要来开展。形象鲜明、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富有表现力的音乐,都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教师只有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多种形式,突出一个“活”字来开展活动,才能激发他们对歌唱活动的兴趣。记得一次学唱《大猫和小猫》时,孩子们对这首歌曲的歌词并不感兴趣,在学唱时,总是将猫叫声唱成断音,当我多次提示用好听连贯的声音来唱时,便出现了扯着嗓子大声喊叫的现象。孩子在反复的演唱中,弱化了情感上的共鸣。于是,我改变策略,演绎不同的猫在不同情况下发出的不同声音,孩子们兴趣一下被提升,全班一片沸腾,他们纷纷效仿,在有趣、多变的模唱中乐此不疲。只有善于捕捉幼儿的独特表现,才能真正发挥幼儿的积极性。
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无法直接讲解歌唱的技巧,描述歌唱的内涵,但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融具体为形象,利用图解、手势、情景表演等手段来帮助孩子理解作品,从而调动孩子的主动性。例如,在《两只小鸟》歌曲中,歌曲表现了两只小鸟先后飞走又飞回的音乐氛围,一开始,我就利用了手指表演的形式,让幼儿通过观看手指表演了解两只小鸟的先后次序,从而理解歌曲的意思。由于幼儿好动,尤其喜欢随着音乐的节拍动,所以在歌唱活动中要配以律动、舞蹈等活动,又唱又跳,这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在学习中,他们需要调动多种感官,特别是动作的参与、投入,才能满足情感表达的需要。在孩子们初学唱歌后,如果能引导他们用动作加以表现,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唱《小乌龟》歌曲中,我就采取情境导入的方法,让幼儿背上龟壳,使他们成为“小乌龟”。之后,幼儿就能随音乐欢快地哼唱起来,特别是在表现乌龟爬山坡的困难时,他们都能感受到演唱“嘿嘿呦”所带来的振奋感。
如果教师在歌唱活动中能首先想到幼儿,时刻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就可以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唱歌所带来的欢欣和愉悦!(■张莉莉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