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爸爸去哪儿”引发思考:家庭教育面临三大顽疾
最近,综艺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火爆荧屏,这场奶爸带萌娃的囧途,正反映出现在家庭教育的悄然变化,随之而来的弊端也浮现得更加清晰。
随着时代的变革,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家庭中父亲养家糊口的重任也越来越重,因此,逐渐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甚至有的父母忙事业将孩子交给了老一辈人。回归到80后父母的教育上,由于工作繁忙,教育孩子常常用先进的电子设备来代替,致使在孩子中出现了网络成瘾的现象。
这一系列的变迁引起了人们众多的思考。
缺位教育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主要偏失
在“爸爸去哪儿”第一期节目中,五位明星爸爸绞尽脑汁,但仍手忙脚乱,不知怎样照顾孩子。可见,在日常生活中,父亲的角色也仅限于抱抱孩子。
据首都师范大学李文道老师在“父教缺失的研究现状及应对策略”的博文中介绍,新浪网一项调查显示,在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26.3%“觉得不好说”,仅13.0%认为“父教并不缺失”,可见父教缺失已是家教中的普遍存在的问题。
谈到上述情况的父教缺失,北京师范大学的兰菁老师说:“父亲教育对不同性别的孩子影响是不同的。在男孩的眼中,父亲是他们的榜样,在女孩的世界里,很多事情都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同。如果父教缺失,小男子汉成长的榜样开始模糊,女孩的想法也得不到父亲的认可了。从另外的角度上看,只有父母共同营造的家庭气氛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那么,作为家庭的中流砥柱,父亲的空余时间确实不多。兰菁老师说:“忙是固然的,但仍然要有教育孩子的意识。在教育孩子上其实也是有技巧的,比如划清工作与生活的界限。父亲的工作压力再大也不要在家一筹莫展,即使父亲在家,孩子也不喜欢与家长交流。学会与孩子的互动,互动不仅仅是说话,有的父亲也是很喜欢和孩子交流,却总问作业写完没有等孩子看似无聊的问题,孩子反而觉得反感。”
全职妈妈或者隔辈人成家庭教育先锋
父教缺失的背后必然会出现新的家教先锋,此时,全职妈妈或者老一辈人成了教育孩子主要成员。
在相关调查中,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有13.0%表示是父亲,6.9%选择了母亲,28.7%表示“父母均担”,11.4%选择其他。可见71.3%的家庭教育是不均衡的,分别由母亲或者其他人负责。
“全职家庭是一个很容易产生问题的家庭”兰菁老师说,“假如教育孩子的任务被看做是妈妈的职责,妈妈的压力会很大,对孩子的要求就会很严格,从而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对于隔代教养,兰菁老师表示,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的家长越多对孩子的影响就会越大。在孩子的成长中,对于孩子的期待以及要求尽量要保持一致,父母的观点就很难保持一致了,如果再加上老一辈人的教育理念,会影响孩子的判断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就很难建立威信了。
首都师范大学的李文道老师说:“孩子的第一责任人肯定是父母,不管从法律上还是能力上父母都要承担起那份责任,祖辈的参与只能是支持帮助,不能起主导作用。从体力上讲,老一辈会对孩子的奔跑与玩耍造成一定的限制,从心理上讲,老年人比较保守,教育理念已经过时。”
电子产品介入家庭教育
如今已是80后父母当道,工作的压力、职业的追求让为人父母的青年人陷入了家庭教育的困惑。除了全职妈妈或者隔辈教养,时尚潮流的父母们发现电子产品能更好的哄逗哭闹的孩子。
近日也有媒体报道,孩子看不到ipad睡不着,智能手机、Ipaid等电子产品已经无形的渗入到家庭教育中。
兰菁老师笑道:“我们确实都认为Ipaid是哄小孩的神器,但是家长要认识到好动、好闹是孩子最宝贵的本性。”李文道老师说:“对于孩子接触电子产品,首先就是对视力不利,其次就是电子是偏静态的活动,而孩子的成长需要偏运动的教育方式,这种偏静态的互动对孩子的成长会远远差于直接的人际互动和直接的社会活动。”
对于一些孩子已经离不开电子产品的现象,兰菁老师谈到:“其实孩子也是有需求的,游戏恰恰满足了孩子的某种需求,因此,孩子无法摆脱电子产品,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发现孩子的所需,读懂哪些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的。
李文道老师表示:“假如产生依赖倾向,父母一定要用其他活动去替代这个活动,比如用一些亲子活动或者户外活动来替代,慢慢地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蚁族早已成了80后的代名词,生活的窘迫让80后难以平衡工作与家庭。父教缺失的背后是全职妈妈或者隔辈教养,80后父母却常常拿IPaid、智能手机游戏来哄孩子,这一系列家庭教育的偏失也逐渐引起了不少专家对家庭教育的研究。
针对孩子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的兰菁老师呼吁,希望家长抽出十五分钟全身心的陪孩子。首都师范大学的李文道老师则警告家长,如果孩子的成长出了问题,再大的职业成就都会蒙上阴影。
(光明网记者 王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