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双休日,很多妈妈过得不轻松:要去超市采购各种万圣节装备,要动手制作“南瓜灯”。临近西方的万圣节,本市不少幼儿园、早教机构都在筹备万圣节活动。专家表示,过节要考虑文化差异,对幼龄孩子要避免恐怖元素。
担忧派
胆小的孩子会吓到
每年11月1日是西方传统的万圣节,也被称为西方的“鬼节”。如今,这个节日在上海也越来越有市场,不少幼儿园、早教机构纷纷组织相关活动。参加过万圣节活动的家长,面对即将到来的又一个“鬼节”,非常担心和纠结。
孟小姐的女儿就读于本市一家早教机构,她很犹豫是否让女儿参加今年的万圣节活动。“我们去年参加过一次,当时女儿6岁,她一进教室,看到那些恐怖的鬼面具,就吓哭了。”孟小姐说,有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戴着形状扭曲的鬼面具,有的衣服上印着骷髅头和骨头架子,有的孩子的道具看上去像在滴血,还高声怪叫着跑来跑去。为了营造诡异的气氛,教室里的灯光也调得很暗,还摆放了一些形状古怪的南瓜灯、蝙蝠模型,大人都觉得有些瘆得慌。“今年也不知道这些孩子们会打扮成什么样子,我很犹豫让不让孩子参加。”
记者采访了几位六七岁的小孩子,他们都表示“有点害怕恐怖面具”。
反对方
制作南瓜灯愁坏妈
第一次面对万圣节的家长则感受到了压力。
姜小姐的儿子在一家民办幼儿园上学,老师上周通知家长,幼儿园要搞万圣节活动,小朋友们可以“自愿”穿着或佩戴万圣节服装、面具。姜小姐想,既然是自愿,就可以不用准备这些服装、道具了。但是,儿子却不干了:“别的小朋友都准备,只有我一个人没有,不行!”无奈之下,姜小姐只好利用周末带着儿子去采购。
能买到的东西还比较容易解决,市民徐小姐遇到的问题则让她头大:幼儿园要求家长和孩子手工制作“南瓜灯”,不能是买来的,而且不能用真南瓜!说是“亲子制作”,但才上小班的儿子基本上只能帮忙喊“加油”,从设计到施工都是徐小姐的活。本来就不擅长手工制作的徐小姐大呼:“幼儿园过这个节,太折腾妈了!”
支持者
有机会和孩子交流
但是,也有一些年轻家长很支持孩子参加万圣节活动。
一位妈妈透露,自己去年就给孩子做了一个南瓜灯,昨天又带着孩子去菜市场买南瓜,卖菜的阿姨看到她和孩子就笑了:“这个南瓜不是买来吃的,是买来挖的吧?”南瓜买回家,母子俩从挑选图案开始,花了半天时间做好南瓜灯,儿子很开心,妈妈也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说到万圣节,儿子很兴奋。我觉得和孩子一起做南瓜灯也不算有多麻烦,虽然孩子帮不了忙,但是让他参与这个过程也能锻炼动手能力。而且,我们一边做一边聊天,我还可以了解他在幼儿园里的情况。”
还有巧手妈妈DIY了一家三口的万圣节装备,准备全家一起参加幼儿园的万圣节派对。“就当是一次特别的亲子活动,还能让孩子了解国外的文化。”
地铁现“女僵尸”
万圣节将至,地铁2号线昨天惊现4名“女僵尸”,吓坏很多乘客,其中一名老年乘客因为“女鬼”上车一幕震惊到忘记下车。
目击者孔小姐拍的照片显示,四人均为黑色长发、浅色长袍、头戴护士帽、脸部惨白、嘴角、眼角有“鲜血”流出,浅色衣服上分别写着“毕”“业”“血”“礼”,“是在人民广场站,地铁门一开,她们4个上来,站在门口的阿姨吓傻了,忘了下车!”
去年10月30日下午,地铁也出现过“毕”“业”“血”“礼”女僵尸。后经证实,那些“女僵尸”是大学生,衣服上印的四个字是一部原创微电影的名称。很多乘客表示类似行为容易吓到老人孩子,当时地铁运营方呼吁,乘客出行时需遵守社会公序良俗,不要引起周围人的不适。
【学校】主要是让孩子们玩
记者发现,组织万圣节活动的大多是一些民办或以外语为特色的幼儿园,针对少儿的外语培训机构也有不少会组织类似活动。
闵行一家外语特色幼儿园本周将举行万圣节主题活动,邀请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参与。园方表示,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些活动进行角色扮演,扮演白雪公主、超人等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还可以在活动中开心地玩游戏。
外语培训机构组织万圣节活动则更多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了解西方文化,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节日相关的英语表达。
【专家】过节要考虑文化差异
华东师范大学认知与心理科学学院李晓文教授表示,幼儿园过万圣节应该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不同的文化,丰富孩子们的生活。“比如万圣节的面具,老师可以指导孩子们画一画;道具也可以指导孩子们用旧物自己动手做。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让孩子得到锻炼,但千万不要增加家长负担。”
对于恐怖元素,李晓文认为,幼儿园搞万圣节活动,应该以好玩为主。“在中国文化中长大的孩子很少接触骷髅等,见到了可能会害怕,过节要注意文化特点和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