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常说一个词——“熊孩子”,指的是那些淘气、顽皮、具有破坏力的青少年。他们到处惹祸、搞破坏,常常令家长头疼不已。有的保险公司为此发明了“熊孩子”保险,可赔付因孩子的过失导致的经济损失。但这就能改变“熊孩子”的“劣迹”吗?面对古灵精怪的“熊孩子”,我们怎样对待他们才更好呢?
“熊孩子”出没 数百家长争买“惹祸险”
近日,有关“熊孩子”的段子在网上层出不穷,“弄坏叔叔家价值几万的瓷器”、“打碎邻居家的玻璃窗户”、“‘肢解’同学最新的电子产品”……熊孩子的闯祸能力让人叹为观止。有保险公司还因此发现商机,推出“熊孩子险”,为“熊孩子”的调皮行为所产生的恶果买单。这款险种刚一出世,就受到不少家长的青睐,卖出数百份之多。
据了解,其实所谓“熊孩子险”的真正名称为“监护人责任保险”。该产品主要面向有18周岁以下未成年孩子的家庭,由于其未成年子女造成他人伤亡或财产损失,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由保险公司来负责赔偿。每年只要支付44元的最低参保费就可以购买,保期为12个月,责任限额是50万元。无论是孩子无心砸了邻居的玻璃还是弄坏了小伙伴的玩具,保险公司都会赔偿孩子对他人造成的损失,且不限次数。
这一险种是否受家长欢迎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的家长一听有了“熊孩子险”,直呼“该买”。一位父亲表示:“我觉得还是值得买的,因为我家孩子喜欢打球。打球难免会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发生了意外伤到谁都不好,有了这个险就有保障了。”
不过,也有家长提出了不同看法。初为人母的林女士表示,如果从风险保障的角度来说,这个保险无可厚非。但是从父母教育子女的角度来说,这份保险让许多家长推卸了责任,无形中会助长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性。林女士说,顽皮是小孩子的天性,闯点小祸也正常。但如果买了这份保险,不就给自己的孩子贴上了“熊孩子”的标签了吗?(据《江南时报》)
“熊孩子”是怎样改变的
如今,“熊孩子”成了一个流行的网络词汇。其实,“熊孩子”过去一直存在过。多年前,我的亲侄子就是被人们公认的“熊孩子”。
侄子“出格”的淘气顽皮,是从上小学开始显现的。先是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频繁地做小动作,玩铅笔盒、踢前座同学的凳子、大声讲话等是他一贯的小“伎俩”。无奈之下,老师把他从后座调到了第一排,并将桌面上的东西一收而空,按老师的话讲:“无计可施了,但眼珠子还乱转!”孩子的爸爸隔三岔五便被学校叫去谈话。
这还不算啥,放学后不回家,在院子里今天把张家摩托车的倒车镜弄坏了,明儿用砖头砸坏了传达室的玻璃,后个儿把邻家小女孩的头弄破了。我嫂子在下班的路上,常常被邻居们围着告状。侄子呢,回家后肯定是被他爹一顿暴揍,但暴揍后,只能管一时,几天后肯定是故伎重演。
最严重的一次是,在他十岁那年,居然把去我哥单位送砖头的手扶拖拉机开到了河沟里,他自己跳车安然无恙,拖拉机严重损坏报废。侄子吓得不敢回家,独自一人转三趟车,跑到我家“避难”……几年下来,哥嫂在侄子闯祸后,因为各种道歉和经济赔偿,苦恼不堪,而侄子呢,在各种批评、指责和白眼中,也大有“破罐子破摔”之架势。
那时尽管还没有“熊孩子”一说,但对这样过分顽皮的孩子,人们总会冠以“多动症”的帽子。就在侄子被大家公认为是“多动症”儿童时,我的一个儿童心理医生朋友建议我哥嫂带孩子去“儿童心理中心”做一次全面的检查。经过检查,侄子一切正常,智商指数还挺高。当心理医生和他谈心时问他:“为什么上课不听讲?”他说:“老师讲的没意思,早都知道了!”问他:“为啥要把拖拉机推下小河沟?”他答:“想看看拖拉机掉下去时会不会爆炸。”这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让我哥嫂气得七窍生烟!
后来,心理医生根据侄子的情况,对我哥嫂同时进行心理辅导。首先要求他们坚决杜绝打骂孩子;其次夫妻俩要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尤其当孩子出现新问题后,切记不急不躁,弄清动因,对症下药。同时建议他们根据儿子活泼好动、身材高挑、动作协调性好等特点,在征求孩子自主意愿的情况下,给孩子报一个课外兴趣班。这样,侄子在课余时间,去了少年宫学习体育舞蹈——国标舞。
让所有人惊喜的是,侄子自打参加了少年宫的国标舞蹈班,学习舞蹈很认真,放学后不在院子里闲溜达了,迅速回家练动作。由于进步很快,不久便成了国标舞班里的“新星”。舞蹈老师每次的赞扬,以及“练好国标舞、做个好孩子”的教诲,更是侄子常挂嘴边的“热词”和动力。在品学兼优的小舞伴的影响下,侄子在学校里也渐渐地不捣蛋了,学习成绩上去了,老师的表扬声多了,愿意和侄子交朋友的同学们多了。在各种鼓励声中,侄子重新找回了上进心。哥嫂看到了孩子可喜的进步,常常利用节假日带着侄子外出旅游以资奖励。多方位、一系列的努力,让“多动”的“熊孩子”一步步走上正常的成长之路……如今,侄子已从名牌大学硕士毕业,顺利地走上了工作岗位。
家有“熊孩子”的真实经历,让我想起被人誉为“心灵魔法师”的陶思璇老师曾说过的,“欣赏是孩子最需要的爱。”“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每个“熊孩子”都有一定的长处,学校和家长面对身边或自家的“熊孩子”,应该积极观察和发现他们点点滴滴的长处,并给予科学而合理的引导。对于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赞美和最真实的肯定。这样做,不仅是对孩子提升自信心有益,更是一个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外因动力,这比保险公司设个“熊孩子险”更能解决问题。(榕杨)
家长感悟:教育熊孩子,我用“熊”办法
我家儿子上高三,按照传统标准,算得上是个优秀孩子。他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懂礼貌、有修养、处事有原则。如果我告诉大家,他小时候是个典型的“熊孩子”,他的老师同学肯定都不会相信。
可是他小时候确实是个“熊孩子”。他上幼儿园时,我和老公都害怕接送他,因为在幼儿园门口,总会有家长拦住我们问:“你就是某某家长吗?”接着就是各种告状:你家儿子打我家孩子了,你家儿子撕我家孩子的书了,你家儿子吃了我家孩子的零食了……各种“熊孩子”可能做的恶作剧他好像都做过,而且乐此不疲,一再重复。
老师们的威逼利诱对他影响甚小,老师甚至一度对他表现出了绝望和放任。好在我始终认为,“熊孩子”不是坏孩子,他们不过比普通孩子更顽皮、更淘气、更固执,他们只是还不懂得该遵守什么行为规范而已。我坚信只要找对教养方法,“熊孩子”一样可以成为优秀的孩子。对于儿子,我采用的是很多家长可能无法接受的“熊”办法。
儿子上中班时,记得是冬天。放学时,一位家长拦住了我,她指着她女儿说:“你儿子上课的时候往这件白色羽绒服上泼了半瓶墨汁,这衣服是名牌,第一天穿。”我当着儿子的面照价赔钱。儿子往同学身上泼墨汁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每次问他为什么,他都告诉我,只是觉得好玩!
那天回家后,他难得安静地坐在地板上看书,穿着一件他很喜欢的印有奥特曼图案的衣服。我到书房找了瓶墨汁,二话不说直接就泼在他的衣服上。儿子吃惊地抬头,接着愤怒,最后号啕大哭:“你为什么这样?这件衣服是我最喜欢的!”我回答:“我觉得这样很好玩!”他哭着喊:“你要赔我一件一模一样的!”我继续淡定地回答:“本来我是应该赔的,但现在不用了,我已经赔给你们班的小朋友了!”儿子的哭声戛然而止,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泼墨汁的毛病,他从此没有再犯。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我家住顶楼。有一天楼下邻居告诉我说:她家的锁眼天天被人用牙签堵住。昨天她刚回家,听见我家儿子和另外一个小朋友上楼的声音,再开门就看见锁眼又被堵牢了!我问儿子是不是他干的?他摇着头很坚决地予以否认。
第二天儿子上学后,我往自家锁眼里插了一根牙签。当时他上二年级,下午三点放学,我和老公五点下班。回家时,看见他坐在楼梯上,抱着书包眼巴巴地等我们。我故作惊讶地问:“忘带钥匙了?”他答:“我们家的锁眼被人用牙签塞牢了,我取不出来……”我叹口气道:“做这种无聊事情的人真让人讨厌!”儿子低着头不吭声,邻居的锁眼倒是再也没被人堵过。
儿子还做过很多“坏”事,我一一照搬做在他身上,他用牙咬人,我就咬他;他撕其他人的书,我就撕他最爱的书;他乱扔东西,我就把东西乱扔在他房间里……
我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个熊办法,告诉儿子哪些是他不该做不能做的事情,哪些又是他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我用这办法让他明白了什么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要找对教育方法,“熊孩子”一样可以成为人见人爱、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张蔷薇)
教师发言:“熊孩子”的成长更需要爱
朋友晴带着她儿子彬彬到我家做客,小男孩已上一年级了,长得虎头虎脑的,一双眼里全是藏不住的机灵。
“我可是操碎了心!真不知我和他爸到底谁的基因不好,孕育了这样一个孩子!”见我夸赞彬彬,晴无奈地向我倾诉。晴告诉我,彬彬调皮、好动,不管在家还是在校,都常常惹事、添乱。说话间,只见彬彬已爬上客厅里的酒柜,擅自拿下我儿子与他老爸拼了老半天才拼好的积木帆船把玩着,还将船尾的几块积木弄落了。
“谁让你又乱拿人家东西的!”晴大声呵斥,并生气地将巴掌重重地打在彬彬的小手上。我忙制止,并以为彬彬会大哭。可彬彬却一脸不在乎,典型的“熊孩子”一个。
眼前的彬彬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学生——天天。天天学习成绩一般,就是爱欺负同学,调皮且极有主见,是个让大人们都头痛的孩子。才读三年级,他竟敢不听家长与老师的劝阻,硬是将头发剃成“刺猬头”,每天还用定型水将头发竖起,十足的一只小刺猬样。每回一下课,他就如出笼的鸟儿跑到操场上去爬单双杠,有一回竟把手摔断了。
可是在三年级下学期,他的行为、性格都在慢慢发生改变,这让我们都觉得惊喜。这源于那件事。那天下午放学后,他将隔壁班的一个男同学打哭了。当那男同学哭着向我投诉时,我没有不问青红皂白地将天天训一顿,而是先问天天打人的原因。原来是那男同学在摘我们教室门口的花,因为学校规定了各班管理各自教室门口的花。天天见了别班的同学来摘我班上的花,便阻止他。那男孩子也是调皮的一个,还嘴说:“这花又不是你家的!”天天听后气不过,就给了他一拳。问清原因后,我先安慰、教育了那男同学,待他离去后,我才对天天说:“老师首先要表扬你爱护花草,关心班集体,我最愿意和这样的孩子交朋友。”
天天有点惊讶,他可能没想到,我不但没批评他,还表扬他,这与他以前的老师都不同。
“看到有人摘花,你会去制止,这是对的,非常好!但是你打人就不对。想想,如果你就是那个男同学……”我温和地与彬彬聊着。第二天早上,我又在班上就天天的事渲染了下,并希望同学们都学习他爱护花儿、关心班集体。台下的天天引来了同学们羡慕、敬佩的目光。
说也奇怪,自那件打人的事后,天天竟开始像一些同学一样,也喜欢围在我身边。我也趁机常常表扬天天的聪明,有主见,敢作敢为,还适时地指出他身上的小毛病,期待他去改正。没想到,天天还真的慢慢做到了。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育类似天天与彬彬这样的孩子,则更不容易!斥责、打骂,还有买各类保险,这些都不是治本方法。对他们,我们只有付出更多的关爱,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杨丽平)
成长观点:“熊孩子”现象背后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说“熊孩子”,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曾与我同班的王某——当时全校闻名的“调皮捣蛋分子”,他那“斑斑”劣迹让我说三天都说不完。首先,扰乱课堂纪律——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在下面制造各种声音以引起别人注意;其次,和老师对抗——在老师制止他的扰乱行为时,拍桌子摔椅子表示不服,还从此跟老师做了死对头,常找机会捉弄老师。他还喜欢欺负女同学,我最不幸,是他欺负最多的女生。他常趁我不注意打我一拳,或者冲我头发吐口水。
可以想见,他给班级和学校造成了多大的困扰。可每回老师把他的情况反映给他家长后,他父亲都是暴跳如雷地给他一顿“皮带扣肉”。他屡次在学校出“状况”,回家之后屡次挨打。可是转过天来上学,捣蛋行为不见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我们现在说一个孩子是“熊孩子”,这只是在说一种结果,要深究其根源的话,恐怕多半来自家庭对孩子在德育及行为修养上的教育缺失。如我举例的这位男生,他的父母在他犯错时只会用粗暴野蛮的手法责罚他,这等于无形中教给他“用野蛮来对待野蛮”。而他母亲那无原则的宠溺,更让孩子分不清是非。
无独有偶,我读初中的儿子班上也有位出了名的“熊孩子”,在幼儿园、小学时都与儿子同班。不知情的人乍一看这孩子会认为他活泼好动,显得挺聪明机灵。殊不知,这孩子最喜欢趁人不备出手伤人。儿子在幼儿园时就曾无缘无故被他一拳打在脸上流了鼻血,我事后才知道,我们这种挨打还算轻的,这孩子美工课上曾用小刀把别的孩子的脸划破过,为此他妈妈还买了营养品去看人家……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们终于知道了缘何这孩子行为如此乖张。那是一次课间,在他又一次揪打班上体格最弱小的男孩时,激起了全班男生的义愤,男孩子们不约而同齐上前将他按住揍了一顿。可没想到,隔天这孩子的奶奶打上门来,在教室门口骂了半天不堪入耳的脏话。事后我才听说,他妈妈在公交车上做售票员,天天早出晚归,他爸爸沉迷于麻将桌,平时基本对他的情况不闻不问,他在家的照管全靠他奶奶。他爸爸是一旦听说他“出状况”了,便给他一顿暴打。这样一来,平时就娇宠他的奶奶更是要无原则地心疼孙子了……
从心理学上分析,孩子喜欢动手攻击他人未必是真正出于恶意,他或许是想以此向他人示好或者想引起别人的关注,却不知这种方式会给人造成痛苦。鉴于此,家长在发现孩子有此苗头时进行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孩子出现失常行为时要第一时间制止,并且严肃地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可惜以上两个孩子的家庭在这方面的教育上有很大的缺失。
我始终认为,当孩子出现失常行为时,首先应该由其父母及所有参与其中的家庭成员从自身的教育方式中查找原因。而寄望于买个所谓的保险,以为从此就能息事宁人,让孩子走向正轨,这完全是一种掩耳盗铃的无奈之举。
成长指导:不要粗暴地棒杀“熊孩子”
从小到大,爸爸经常对我们几个孩子讲的故事,就是他成长中的那些趣事。而我们记得最深、也是对我们成长影响最大的,就是他小时候居然是个淘气包。因为爸爸特别沉稳,怎么看也没有淘气的影子。
被爷爷证实淘气过头的事,是爸爸小时是个“拆弹专家”,只要家里有能响、会动的物件,他就兴趣爆发。爸爸才三四岁时,爷爷给他买了面小鼓,爸爸敲了不到半天儿,爷爷就发现鼓被开膛破肚了。爷爷并没有和爸爸急,而是举着小鼓问爸爸为什么把鼓给弄坏了,鼓被开膛是会疼的。爸爸的回答很经典:我就想知道它为什么会响。
从此,爸爸拆东西的经历就丰富起来,家里的表被拆了,邻居的自行车被拆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爷爷并没打骂爸爸,而是想办法让他拆对东西,更教育他拆不是能耐,再装上才是厉害的呢。爷爷给爸爸买了专业考验拆卸能力的鲁班球,更买来哨子、笛子,让他全面研究为什么这些东西能响,把家里的座钟贡献出来让他拆完再装上。结果,爸爸在折腾了几个月后,不仅真拆了,更是把钟装起来能正常走动
爷爷为什么不收拾爸爸,还要给他东西拆?爷爷说:他喜欢琢磨是好事呀,我就让他琢磨透了。这话非常朴实,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爷爷并没有因为爸爸的破坏性而扼杀了他的求知欲,而是转换方式激发和引导。最终,没有文化的农民爷爷,培养出了优秀的外科医生。
当年我的班里有位小朋友叫侯旭,不要说以前的老师不喜欢他,连他的家人都闲他闹腾。进我们班不到一周,发生了“午睡鸭叫”事件、“水杯失踪”事件、“积木神秘消失”事件,而这些事件的始作俑者都是小侯旭。而我没有和他大喊大叫,因为我觉得这孩子真的太聪明了,他不是一般的淘气,每次破坏事件都是有技术含量的。于是,我通过和他一起讨论这些淘气的方式方法,再研究结果是不是可控,然后告诉他琢磨东西的本质和破坏它是有区别的。
两年相处下来,侯旭的破坏性减轻直至在班里不再发生,而他学习能力的优异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他对诗词很敏感,背诵不在话下,更能理解其中意境。而动手能力、体育专长也尤为突出。我也就成了最爱“熊孩子”的老师。我发现这些孩子身上,有明显优于一般孩子的学习力,或是某一领域的特殊接受力。只是他们在没有接受正确指导之前,呈现为一种破坏力。
所谓“熊孩子”,他们的精力会比一般的孩子旺盛,他们的求知欲会更加强烈。他们许多破坏行为中,隐藏的恰恰是普通孩子身上没有的求解精神。如果单纯的打骂批评,甚至是将他们禁闭起来,制裁的不仅是他们的破坏行为,更是消除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作为家长或是老师,遇到这样的“熊孩子”,一定要分析他们行为的成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帮助。并不是支持他们的错误行为,而是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行为途径。很可能我们的一个包容,一个引导,造就出一代发明家,一位创造大师。不要简单痛恨,也不要粗暴棒杀,这世界中创造与发明的源泉,正是那种超乎常人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