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彻底摧毁了5个危害极大的特大拐卖儿童犯罪团伙,解救被拐儿童63名。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成为学校、幼儿园以及家长关注的焦点。那么,幼儿园孩子安全意识如何?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效果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幼儿安全意识的测试。
一场单盲实验带来的忧患
根据幼儿的特点我们将泡泡枪、棒棒糖和目前幼儿最喜爱的游戏手机作为诱饵,由“陌生人”将幼儿带离,以此来观察小、中、大各年龄班幼儿的安全意识状态。
单盲实验,即进行该测试前,老师和幼儿均不知情。为保证测试的效果,我们邀请了湖南省教育电视台和长沙晚报的记者担任“陌生人”(即实验老师)并进行现场跟踪与拍摄。
第一个实验对象是我园小班29名幼儿。上午10点,等孩子们吃完上午的水果点心后,小班老师以“上厕所”为由暂时离开教室、躲在门外。实验老师拿着一个泡泡枪,一边开枪打泡泡,一边走进教室。
“好多泡泡!”一个孩子惊呼起来,跳起来去摸泡泡。“我要玩,我要玩。”孩子们立刻簇拥上来,争着想将泡泡枪夺下来。实验老师马上往教室外走——“想玩泡泡枪的跟我来!”,全班29名孩子全部跟了出来,其中25名孩子一路跟出50余米到幼儿园门口,还争相要打开铁门,希望到园外玩。
第二个实验对象是中班37名幼儿。实验老师拿着一根长约15厘米的大棒棒糖走进活动室,开始介绍棒棒糖的名字和味道,边说边往外走:“想吃棒棒糖的跟我来!”见到“棒棒糖”就要走了,几乎所有男孩子簇拥而出,争相表示“我想吃!”。
有17名幼儿一路跟至幼儿园大门口处;大部分女孩子则站在了活动室门口,其中有两个女孩子向远处的同伴大呼:“他们是陌生人!你们不能跟着走!”但是已经走出活动室的孩子们丝毫不理会同伴的提醒,几次呼喊提醒都无效,女孩子急得都快掉眼泪了。
第三组测试面向大班。乐乐、果果和小伯乐被老师带到幼儿园外的一个花坛边,随后老师称“忘记拿包了”而返回幼儿园,同时与孩子们约定:不和陌生人讲话,不离开花坛,等老师来接。站在花坛边,穿梭的小黄狗、娇艳的红茶花让孩子们不肯歇下来,但他们的活动范围始终没有离开花坛。小伯乐去追小黄狗,两名小姑娘提醒:“老师说就在这里等她,不要走远了。”
实验老师拿出智能手机:“小朋友,快来帮个忙,这个僵尸太厉害了,要怎么打倒它啊?”“我知道。我知道。”三个孩子立马围了过来,数着手机游戏中“向日葵”的阳光积分,着急地看着游戏的进展,自己不时还动手玩一玩。三个孩子渐渐聚拢在一起,将实验老师挤到了一边。
“这边不好坐,我们到那边去吧!”实验老师领着孩子走出百米开外,转过一栋位置较偏的五层楼居民房,到达此前设定的偏僻区域。而此时,孩子们完全沉浸在智能手机的游戏情节中,这一过程仅仅只用了5分钟。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易上当与幼儿思维发展阶段相关
小班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期,就是非得自己动手、动口才知道,加之是新生,在安全自护知识方面基本是一张白纸,在行为上容易从众,即当有一个孩子被吸引到,其他孩子会随从。因此,小班孩子的表现基本在我们的意料之中。
中班和大班的孩子经过幼儿园专门的安全教育与训练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但是,这个时期的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期,“以无意记忆为主,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即幼儿对于新颖的、鲜艳的、强烈的、活动的、多变的、具体形象的以及能够引起他们兴趣和需要的对象,才集中注意力。
幼儿认知活动发展的趋势是从无意性向有意性过渡的。实验也验证了这一理论——中班有意注意和意志力比小班强(其中中班的女孩子比男孩子强),而大班孩子有意注意和意志力又要比中班孩子强。当孩子们面对生动、有趣、鲜明的事物诱惑时,不仅需要运用幼儿园所教授的安全知识——有意记忆,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力”,才能拒绝诱惑。因此,孩子们都知道、都懂老师在教学活动和游戏中传授的安全知识,但遇到相关情况时,孩子脑子里就没了安全防范这根弦。
对于即将进入小学阶段的大班孩子,拒绝诱惑是适应小学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个实验的情景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智能手机时下十分普及,手机游戏对孩子的诱惑实在让人防不胜防。
实景演练和家园合作是安全教育关键
由于3-6岁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根据“鲜明的、生动有趣的、能吸引幼儿注意的、能引起其情绪反应的物体,或者经过多次重复的事物,都能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不费力地牢记住”的理论,孩子在习得了相关安全常识和自救知识应该进行反复的实际演练。
本次实验也验证了脱离实际社会场景的幼儿园安全说教是苍白无力的。而一定社会场景下的安全教育演练幼儿园又没有办法进行模拟,这就需要家长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安全教育。比如,在商场里突然躲起来看看孩子的反应,告诉孩子要怎样面对这种情形,通过反复的正面提示和教育不断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安全教育必须取得家长认同、家园同步,强调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进行教育和演练。
设置专题安全教学活动,将安全教育目标“牢记父母电话号码和自己的名字”列入幼儿学期发展评估项目中,确保小班幼儿100%达标。
2006年出台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41条指出:“学校应当对学生开展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应对不法侵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要求幼儿要“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其中对3-4岁幼儿要求的第三项内容是:“在公共场所走失时,能向警察或有关人员说出自己和家长的名字、电话号码等简单信息。”11位的手机号码孩子完全有能力背出来,而记住这些信息需要进行反复练习,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可共同训练孩子。被训练后的孩子一旦走失或“拐走”,可以向成人求助,并提供必要的信息。
通过实验不难看出,孩子们面对各种新鲜事物和感兴趣的东西有着太多的好奇,3—6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时刻呵护——不管在哪里,孩子都不能离开我们的视线范围。我们必须做到孩子安全360度无死角,这样才能让不法分子无可乘之机。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对策分享】
@防止幼儿被拐“三步走”
教育,树立幼儿安全意识。引导教育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不接受陌生人给的食品、饮料或玩具,不告诉陌生人有关家庭的信息,不管陌生人说什么,都不要跟陌生人走,更不能相信陌生人带自已找父母的谎言。在陌生的环境里与父母同伴走散,原地等候不乱跑,或找警察叔叔帮忙。
管理,保护幼儿人身安全。上学期间,规定幼儿尽量由其监护人接送,不让孩子单独出行;离幼儿园较近、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经幼儿监护人申请,也可让幼儿结伴而行,但不得在园外、马路上、其他小朋友的家里逗留。家长知晓孩子放学后到家的具体时间,在弹性范围之外孩子未回家必须及时寻找,并弄清原因。
演练,提高幼儿自护能力。“过度保护不如教孩子自护”,幼儿园应适时组成由教师、幼儿半熟不熟的邻人、老中青社会志愿者或爱心人士担当陌生人来进行防拐演练;或将幼儿置身于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内,在幼儿教师的“监控”下,让幼儿机智实施自我保护。(刘堂刚湖北省谷城县紫金镇中心学校)
@巧编儿歌警语记心中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幼儿园里除了运用教材上的图片和故事的讲解,还进行了真实情景的演练,以事实进行教育。在幼儿园的墙上,我们贴了醒目的标语,提醒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走”、“外出小手拉大手”、“有事请找110”、“警察叔叔帮你忙”等,让孩子每天都可以看到,印记于心。还自编了一些防骗儿歌。下面分享一则:
《一定要记牢》
小朋友,要记好,出门手儿要抓牢;不要张望四处跑,大街小巷来打闹;小朋友,要记住,自己家在哪儿住;什么街道什么路?哪个小区哪一户?小朋友,要知道,爸爸妈妈手机号;如果出门走丢了,去叫警察帮你找。(孙淑娜广东省开平市三埠祥龙幼儿园)
首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