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山市博爱医院公布了全市首次针对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14.05%的学龄前儿童存在多动行为,其中只有不到20%的多动症倾向者接受过治疗。据调查负责人之一、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童保健科心理行为专科副主任医师何淑华介绍,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儿童年龄、性别、家庭主要管教方式、母亲与孩子相处时间、孕期情绪,家庭环境的矛盾性、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等因素也与儿童多动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内地有逾1500万学龄儿童患有多动症。但多数家长对多动症认识不足,重视意识薄弱,导致不少多动症儿童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专家认为,这类儿童往往被贴上“坏孩子”标签,加上长期缺乏关爱、引导,很容易成为少年犯。
调查历时3年填补中山空白
“多动症医学名称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针对它的调查各地都在做,但中山此前关注得比较少。这一次的调查也是填补了一项研究空白,带动了很多相关项目。”何淑华说。据悉,该调查在2009年初开始准备,2009年底正式启动,历经3年完成。
据介绍,《中山市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从中山市11个镇区66所幼儿园中抽取在读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3196份,回收有效问卷12804份。调查结果显示,有14.05%的学龄前儿童存在多动行为,包括17.10%的男童和10.50%的女童。
调查指出,多动症是一种影响终身的慢性疾病,常见于学龄期儿童,一般起病年龄定为7岁前,但是事实上常在3岁左右就明显表现出多动、冲动等症状。目前中山市学龄前儿童的多动行为问题较普遍,比国内相关研究8—12岁儿童的检出率高,比3—6岁儿童的检出率低。
家居面积小也是诱因之一
除了先天遗传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教育方式和母孕期情绪、营养、新生儿期患病情况也有一定影响。资料显示,父母文化越低孩子多动越明显。由于文化水平低的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方向,在孩子学龄前阶段不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导致孩子出现过分好动、不听管教等症状,这种现象在中山乡镇、农村地区情况尤为明显。
专家分析,最可取的教育方式是民主型管理沟通,溺爱、放任最易产生负面影响。调查中,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患病倾向较低。
该调查还发现,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的发生与母亲跟孩子相处时间也有关。父母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短,多动行为检出率越高,其中母亲的作用最为明显。此外,家居面积小也是诱发因素之一。何淑华指出,家居面积狭隘,儿童活动空间随之缩减,孩子身上聚集的能量无法释放,他们便不断通过其他小动作来达到挥发活力的目的。
入园心理体检仅零星开展
在多动症、自闭症等儿童疾病的防治当中,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在此情况下,入园儿童的疾病筛查也显得颇为关键。不过记者获悉,目前幼儿园身体体检展开较为普遍,但“心理体检”仍然只是零星开展。目前仅机关一、二、三幼儿园、黎桂添幼儿园、雍景园幼儿园这5所幼儿园与博爱医院合作开展入园“心理体检”。
据悉,早发现对于多动症、自闭症治疗意义重大。“多动症儿童如果在6岁前发现,就不需使用药物治疗。对于孤独症(即自闭症)来说意义更大,如果能够在2—3岁发现,绝对可以改善自闭症状;如果能够在6岁以前发现,还是有基本治愈希望的;再大些治疗就很难产生作用了。实际上,我们医院现在有5%—30%的孤独症患儿能够治好。”何淑华说。
不过,由于家长不重视,目前入园心理体检全面铺开仍存在不少困难。“主要还是费用问题,一些家长听到需要费用往往就打算放弃了。”何淑华说,“但是孩子们的时间很宝贵,孩子们的时间耗不起,希望以后儿童心理体检可以在全市推广。”
据悉,目前中山幼儿园的保健员和保健医生每年均要接受两次专业培训,其中包括了解多动症、自闭症等儿童疾病症状,以便及时发现并建议家长前往医院检查就诊。
徐旭珊 韦啸
3岁前治疗效果最佳
状况较轻者只需通过游戏训练矫正
■诊疗一线
在中山,只有不足20%的多动行为儿童能获得正确诊治。部分家长单纯认为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只是成长发育阶段中的特征,会随着年龄增长消失。也有家长不愿意给孩子贴上“病人”的标签,认为多动症是一种难以启齿的精神疾病,放弃了治疗机会。
何淑华表示,多动症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功课与学习能力,更会影响其正常社交发展。患病状况发现得越早越容易干预,治疗效果也会更加明显。3岁前幼儿心理发育未成形,在此之前接受治疗效果最佳。情况较轻的儿童只需通过游戏、训练进行矫正,情况严重者必要时得依靠药物治疗。目前,70%—80%的患儿在接受治疗后得到好转。
不少家长担心药物治疗过程产生的副作用会影响孩子。实际上,对于轻度患者,简单的训练指导配合行为治疗便可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对于6岁以下症状较严重的儿童,医院会在取得家长同意后再辅以药性温和的中成药,尽量减少药性刺激。
一个健康正常的成长环境对病情也有抑制作用。家长应避免孕期吸烟、吸毒或酗酒、食用不健康食品,平时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进行合适的教育引导。一旦发现异常情绪反应,应及时带孩子到有关部门确诊。
“阿斯伯格综合症”症状与多动症相仿
“爱捣乱”也可能是自闭表现
■延伸阅读
对老师和家长的指令听而不闻,上课时离开座位,走出教室;人际关系差、不合群,不顾虑他人感受,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受同学排挤;行为较同龄孩子幼稚,过于单纯,不懂迂回;情绪易波动,易发脾气;喜欢重复提问,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说话滔滔不绝,不在乎对方是否感兴趣;不害羞,不怕陌生人……不少家长与老师会根据上述“爱捣乱”的表现,认为相应儿童有多动症,其实他们很可能是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
阿斯伯格综合症与孤独症同属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疾病亚型,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发育行为疾病。在中山,其发病率高于典型孤独症,属于高功能的自闭症。
这种病的危险之处就在于易被界定为多动症,不被老师和家长认知,进而采用谩骂与暴力对待等传统的、不合理的教育手段。虽然表面上看,阿斯伯格综合症表现与多动症相似,但在社交方面,两者有着很大的不同:多动症患者对人际关系理解能力较强,反应灵活;阿斯伯格综合症儿童则相对单纯、不会变通。专家建议在无法分辨孩子属于哪种症状时,最好到医院让专业人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