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媒体报道在家上学时,喜欢称之为“叛逃”学校。这很容易把“在家上学”与学校教育对立起来。表面上看,家长选择在家上学,是出于对当前学校教育的不满,但进一步分析,这些家长,只是所有家长的少数,他们对学校教育不满,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对学校教育的不满,不能代表所有家长都不满;他们选择在家上学,也不意味着其他家长也认同他们的选择,更不意味着在家上学适合所有学生。
教育需求多元化,古已有之。孔子云,因材施教。在家上学的实质,其实就是受教育的一种个性化教育选择。这种选择和选择学校教育,以及选择公办学校、私立学校一样,本属于受教育者选择权,受教育者如果适合公办学校,可以选择公办学校,如果觉得私立学校更适合自己,则选择私立学校,如果认为学校教育都不适合,则选择在家上学。每个“选择”之间,并不存在互相否定的关系,不是选择私立,就否定公办;选择在家上学,就否定学校教育。
学生的个性、需求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育需要多元化,以满足受教育者不同的教育需求。在美国,学校教育是比较注意学校的个性和特色的,就拿中学来说,就有倡导自由的普通中学,也有实行军事化管理的特殊高中,有对学生要求不高的公立学校,也有学业抓得很紧的私立高中,但就是如此,学校教育也无法满足所有受教育者需要,于是,在家上学成为一些家庭的选择。
在这个价值多元、选择多元的时代,学校教育注定众口难调,在家上学其实并不奇怪。有人把在家上学称为一种现象甚至一种潮流,实在为时尚早。1.8万名学生看上去很多,其实相对于目前我国2亿在校中小学生来说,比例非常小,只有0.009%,即每1万个中小学生中,还不到一个学生在家上学。
相比之下,美国在家上学的人数高达200万以上,约占中小学生总数的2%。但这并不妨碍众多国人推崇美国的学校教育。
所以,无论是选择“在家上学”的家庭,还是社会舆论,都应该从个性教育的角度来审视“在家上学”——这是整个社会需要树立的一种新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单一的模式,所以大家习惯用非此即彼的单一模式思维来分析教育,将个性化教育也“概念化”、“标签化”。同样是在家上学,这可能适合某个家庭、某个学生,却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家庭、学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打破单一的评价体系,给每所学校个性教育的空间,让学校办出个性、特色,以满足受教育者不同的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