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甘肃省兰州市,600余名一年级新生参加“开笔礼”。
人民视觉
对母语的情感,并不是指如古人般对文字有迷信式的尊崇,而是能够发自内心地热爱汉字和汉语,欣赏汉字之美,并努力规范使用。
对母语情感的淡化,是文化层面的危机,它的危害短时间可能体现不出来,但是放在更长时期考虑,其弊端就会显现。
“难道我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么?”、“我活了几十年,突然发现自己是一个‘文盲’。”让网友们产生如此强烈挫败感的,是近日热门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以“听写”作为比赛形式,听写内容是常用易错词汇,参赛者均是初二学生。自8月初播出后,关注度一路飙升。
“看到神龛、荦荦大端这样的听写难题,我完全傻眼了。”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李梦磊对记者说,“感觉现在写汉字的机会少了,总是提笔忘字。”
日前,“汉字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专家们指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在给汉字的书写、传播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提笔忘字”、“写字不规范”等“数码时代的失写症”,这对汉字的书写和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受关注绝非偶然,也足以引起人们的思索。
你提笔忘字了吗
我们曾一笔一画练字,字帖写了一本又一本;也曾铺展信纸,看着墨迹在纸面慢慢沉淀,用家书承载思念之情……这些关于书写的故事对于很多人来说,已渐成回忆,现在的我们提起笔杆,往往错字连篇,用词不规范,语句不通顺。这正是汉字“失写症”的表现。
“失写症”不仅仅关乎汉字书写,更关乎汉语应用能力,如语法应用、词汇使用能力的全面退化。《中国青年报》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83.6%的人认为现在人们的汉语应用水平下降,其中45.0%的人表示“下降很多”。
“失写症”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首先,它是时代的“病症”。随着电脑、移动终端等信息化设备的普及,写作发展为无纸化,各种拼音、笔画输入法让“写字”变得很简单,而且,尽管智能手机都提供“手写输入法”,但强大的联想与纠错功能,也使得提笔忘字变得“没什么大不了”。于是,久而久之的,人们的书写能力日益下降,这也就无怪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人体验团”,连“癞蛤蟆”、“间歇”这样的常用词正确率都不到50%。
现行教育体系也是“失写症”的重要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江蓝生教授指出,“目前,我们对外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发生了一些扭曲。一些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英语的重视超过了对母语学习的重视,有些地方从幼儿园开始就教外语,导致孩子们将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发生混淆,打破了孩子们母语认知的规律。”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大学生中,学外语时间占全部学习时间1/4以上的,达到65%以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快速退化,这导致有些外国的导师都对中国留学生汉语知识的匮乏感到意外和震惊。
“敬惜字纸”之失
除了信息化和英语对汉字的冲击之外,网络语言的冲击也不能忽视。江淹有诗云:“囧囧秋月明,凭轩咏尧老。”这样的诗句在今日却有了别样的意思。网络热词“囧”已被赋予了“尴尬、郁闷”的全新含义,其象形的本意“明亮”早已被很多人遗忘。在“囧”之外,杯具、坑爹、肿么了……大量的网络用语纷纷涌现,并呈现出粗鄙化、戏谑化的倾向,消解着汉语的美感。
网络用语解构的不仅是孤立的词汇,更是流动的语言整体。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王宁介绍说:“汉字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孤立存在的,它是一个系统,有自组织的能力,比如出现了‘囧’,就会出现‘囧迫’等不规范用法,并用在句子中。”
古时,市镇街头、书院寺庙内会矗立“惜字塔”,对写过字的废纸,古人要诚心诚意地在其中烧净,以示对文字的敬意,官衙不准人们将写有字的纸张用于制作扇子、雨伞、卷烟、包肉纸等等,也是出于对文字的敬重。而现今,古人“敬惜字纸”的传统似乎已渐渐消逝。“失写症”的表征之下,折射的是人们对母语情感的缺失。
“人们对母语情感的淡化,是文化层面的危机,它的危害短时间内可能体现不出来,但是放在更长期考虑,其弊端就会显现。”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说,新文化运动以来,汉语经历了白化、拼音化等几次危机,但这一次危机不同,它来源于人们自发的情感淡漠。
对母语的情感,并不是指如古人般对文字有迷信式的尊崇,而是能够发自内心地热爱汉字和汉语,欣赏汉字之美,并努力规范使用。
“在全世界的古老文明中,唯有汉字从它诞生之日起延续使用,至今没有中断。”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安徽大学教授黄德宽说,“汉字有着一种构造巧思之美,造字时,近,取之身,远,取之物。汉字也有一种韵律美,写字的人通过轻重、构形的变化体现出一种韵律。”
有文字专家指出,汉字以“天圆地方”为构形,方,是汉字的外形,圆,是文字的气韵。古人的天动说,大地不动,天在旋转,文字也同理,“气韵生动”。而在这种“动”中,“气”是阳刚,“韵”为阴柔,这正是汉字阳刚与阴柔美相和谐的表现。但现在,人们对汉字之美的欣赏越来越少,反而调侃化地使用汉字,也轻视对汉字的书写。
当然,本民族文字遭遇挑战的,并非我们中国自己,环顾全球,政府重视母语使用与国民语言能力提升的浪潮已悄然兴起。法国议会通过的《法语使用法》、俄罗斯总统签署的《俄罗斯联邦国家语言法》、韩国关于韩国语言发展的《世宗计划》均对本民族语言的使用以及国民的语言文字应用提出了具体要求。
危机中蕴涵机遇
“人们的汉语书写能力、应用能力出现危机,但有危机就有机遇。”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说。
就以汉字书写能力为例,机遇,是指在当下的危机中,蕴藏着引发人们关注危机、激发人们热爱汉字、提高人们书写能力的机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就绝佳地诠释了如何在危机中抓住机遇。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个节目撩拨到非常敏感的一点,那就是在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以汉字为代表的古老的文化该如何传承下去。这个问题能够被提出、正视、思考,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开始。”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认为。
“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宣传语体现出媒体的责任,日前,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光明日报社的“全国汉字输入大赛”也纷纷启动,恰如中央电视台的副总编辑李挺所说:“传媒更重要的责任是对知识的普及,对文明、道德的推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我们承担责任的具体表现。”
而在教育领域,提升汉字书写能力的诉求日益高涨,“机遇”同样不容忽视。记者了解到,教育部已于2011年、2013年分别印发了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和纲要,建立了389所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并连续组织开展三届以“书写经典,传承文明”为主题的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介绍,未来“将继续完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评审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组织书法名家进校园等活动。”
除了教育和文化部门的努力之外,社会各个领域都可以在汉语应用能力的提升中做出自己的努力,国家《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强调,汉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兴趣,加强趣味性也是未来汉语教学的探索方向。北师大附中特级教师邓虹认为不可忽视民间的教学力量,“民间有很多汉语教育‘达人’,他们用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对孩子进行字词教学,收效特别好,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
正视“失写症”的出现,正视汉语应用能力出现危机的现实,抓住危机中的机遇,让每个人的心中都怀有对母语的热爱与敬畏,将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使国家之魂长盛不衰,每个人都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