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德育报·学前教育》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中幼网杯” 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

拼爹拼富让儿童节乏味

2013-05-27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多棱镜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现在的儿童节也似乎逐渐变味了,成为一些孩子“拼爹”、“拼富”的节日。(5月26日《现代快报》)看电影、玩游戏、送祝福,收礼物,儿童节原本是属于孩子的美好记忆,却由于掺杂进过

  ■多棱镜

  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现在的儿童节也似乎逐渐变味了,成为一些孩子“拼爹”、“拼富”的节日。(5月26日《现代快报》)

  看电影、玩游戏、送祝福,收礼物,儿童节原本是属于孩子的美好记忆,却由于掺杂进过多成人世界的元素,变得不那么干净、纯粹了。当人们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的好坏,并乐于在文化上建立这样的评价标准的时候,孩子们对所谓更好礼物的追求,让儿童节变得单调而乏味。

  不论是学习机,还是iPad,抑或是三万块钱爱心捐款,物质欲望的满足成了父母关爱子女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究其原因,在商品化中人们失去了表达情感的手段和能力,因为绝大多数的手段通常都是物化的。

  人情往来也好,投桃报李也罢,成人世界的行为,一旦置放到儿童身上,就是一种鲜明的角色错位和过度社会化。当先天的“出身论”裹挟着后天三六九等的人格划分,在这种差别化的话语中,基于出身判高低,基于财富划优劣,必然会对社会平等造成冲击。在“成人思维”的裹挟下,孩子们将儿童节礼物直接和个人的“脸面”和家庭的社会地位勾连起来,这一可怕而残酷的现实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儿童节设立的初衷,在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不论是农村留守儿童频遭性侵,还是城市儿童因为营养不均衡导致的身体肥胖,抑或是儿童的“物质丰盈、精神苍白”,儿童权利在不断彰显的同时,一些痛点也日益凸显。

  在商品化浪潮之下,儿童既是消费者,也是消费的对象。车展上的“最嫩车模”也好,屏幕上的“童星”也罢,当儿童成为一个可被利用的商业符号。在利益的驱动下,儿童从私人领域进入公共空间,成为被过度关注、过度消费的对象。

  关爱儿童,既要多一些权利保护,也要少一些成人思维。杨朝清

(来源:北京晨报)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德育报·学前教育》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德育报·学前教育》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亲子早教

教育理论

热点专题

2020年2月23日至2月25日广州国际教育加盟展暨广州幼教展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