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称部分学前留守儿童分不清颜色 不会看红绿灯
2013年05月21日 03:40
原标题:农村留守儿童怎样输在起跑线上
小姑娘孤独无语的表情让南京晓庄学院学前专业的史爱华老师至今难以释怀。
这位有着30年教学经历的老教授在路过某个乡村时,曾试图跟一位蹲在地上低头不语帮奶奶捆蔬菜的小女孩聊天儿。不料,小姑娘自始至终都沉默不语,对话都是由一旁的奶奶代答。
史爱华从奶奶口中得知:小女孩父母都在外打工,村里没有正规幼儿园,私人幼儿园学费太贵,大家都不愿让孩子去,村里留守的小孩大都由家里老人看管。
“我无法预测她和更多留守儿童的未来,但可以肯定,他们的学前教育现状很让人揪心。”史爱华老师为此承担了教育部的一个研究项目——全纳教育视域中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研究。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也就是说,无论身处何种境地的生命个体,都应该接受应有的教育。
自2011年起,在史爱华老师的带领下,该校31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用了近两年时间,以志愿者身份奔赴江苏、安徽等地的26个乡镇,针对“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现状展开实践调查和志愿教学服务,指导258名留守儿童完成了500多幅美术作品。
这项长达两年的调查再次印证了史爱华的担心:“很多留守儿童在人生之路的起点上,并没有朝着文明人的方向走。”
学前留守儿童分不清颜色也不会看红绿灯
在一次调研中,有两个4岁双胞胎小姑娘双手着地爬入超市索要糖果。这让在场的人都感到很吃惊。经了解,小姑娘平时由奶奶照顾,父母都在外打工,在地上爬着玩是她们的常态,奶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随她们去”。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超过6000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不断增多,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
由于留守儿童大都缺乏学前教育的正面引导,城乡幼儿的认知水平差距很大。在史爱华针对城乡6岁学前儿童的调研分析里,100分的测试卷,城市儿童平均得分90分上下,而乡村儿童只有20~30分。
“有的乡村儿童到了入园年龄分不清颜色,不知道过马路要看红绿灯等常识,更多的留守儿童都处于‘放养’状态,缺乏应有的常识。”史爱华说。
为了能进一步深入开展调查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获取更多留守儿童由于教育缺失而导致生活经验不足的真实数据,解读留守幼儿教育缺失的家庭因素,史爱华针对6岁幼儿应有的经验积累和行为习惯,创编了一套涉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口答测试题作为调研题目,同时向她的学前教育班的同学们发出了实践邀请。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所以我希望班上的同学可以加入进来,一起给留守儿童带去更多关爱和帮助。”史爱华说。
从2011年寒假起,全班31名同学在史爱华的指导下积极备课,准备好调研课题后,按照各自老家所在地的就近原则,分头前往苏皖两地的26个农村,为村里的留守幼儿进行互动式教学服务,获取了大量关于留守幼儿前学习能力的数据。
近九成农民工返乡闲暇时间选择打牌而非陪伴子女
负责盐城地区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实践调研的李扬,与3名同学组成调研教学小组,用了一周时间在盐城市建湖县对接到了3所留守儿童幼儿园。
一个智力发育有些迟缓的男孩引起了李扬的注意。当别的孩子用五彩缤纷的颜色描绘春天时,这个6岁小男孩却只用红色画笔勾勒自己心中的图画:红色的小鸟、红色的太阳、红色的云朵、红色的小人……
“这是妈妈的颜色”。原来男孩的母亲曾给他织过一件红毛衣。母亲长期在外务工,在男孩简单的思维里,红色就意味着妈妈对自己的爱。
在一道有关“爸爸送礼物给自己”的测试题中,有个小男孩一直低头不语,当被问到时已经是满脸泪水,“爸爸在外工作很久没回家,我想他”。
对很多留守儿童而言,农民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父爱母爱有名无实,逐渐给留守儿童在性格的养成和行为习惯上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在后期的调研中,数据也证实,留守幼儿的“前学习能力”及格率仅达到29%,优秀率更只有0.75%。而对城市在园幼儿进行相同测试的数据显示,他们的“前学习能力”及格率达98.8%,优秀率达69.7%。
留守幼儿和城市在园幼儿在测试时的表现也相差甚远:87.53%城市幼儿能够积极配合测试,留守幼儿虽然有一定的“求知兴趣”,但是总体评值不及城市幼儿的1/2。在测试中显示出来的“消极反感”的次数上,留守幼儿是城市幼儿的26倍。
相对于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匮乏的诸多表现,农民工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也让调研的同学们感到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