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5岁男孩为大学生收拾课后垃圾的照片引网友关注。据报道,因为心疼保洁员外婆每天弯腰几千次收垃圾,他从3岁起就开始帮忙。接受高等教育的莘莘学子没有以身作则,却被幼儿园孩子“打了脸”。
记者观察发现,不管是下课后的大学教室、演唱会后的体育场,还是电影散场后的座椅周围、野餐过后的草坪上,到处都是人们留下的垃圾。为什么人们能在“地球一小时”活动中宣传环保理念,却不能将身边的垃圾带走?为什么人们能为贫困儿童流泪,却不能为保洁人员出一点力?为什么人们整天为城市的PM2.5忧心忡忡,却无法将环保从自身做起?
仔细想想,这也许不单单是经常遭到诟病的“国人素质”问题。环保意识不强,没有把乱扔垃圾这一“小事”和环保这一“大事”相关联;人们对乱扔垃圾持暧昧态度,你扔我扔大家扔,反正有人打扫;没有相应的奖励惩罚措施,造成了人们的不经意和不在意也是重要原因。
在一些国家,人们的环保意识体现在出门会携带垃圾袋,并根据当天可能产生的垃圾量,决定带几个垃圾袋。而许多国人在境外旅游时也会大大收敛陋习,摇身变成“文明人”。当然,环境能让人的行为有所改变,而高昂的罚款也让人不得不绷紧神经。
其实,做个文明人并不难,也许就是一个随身携带的塑料袋和一颗随身携带的文明心。大人们,请以身作则,别到了孩子面前才想起往地缝里钻。
摘编自新华社3月28日电
文/赵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