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5日,记者深入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周家村,采访因为下雪,气温骤降,可是积石山县民族幼儿园小(二)班的教室里却暖意融融,园长李美红正在新建的教室里给孩子们上音乐课,孩子们稚嫩的笑声和歌声划破了冬日的严寒。
周家村里生活着撒拉、保安、东乡、回等七个民族500多户群众,由于土地数量有限,收入途径单一,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家里就剩下老人和孩子。老人们都忙于农活,孩子们的管理就成了问题。
67岁的马永春老人,是土生土长的周家村人,经过半生奋斗,他创办的建筑公司取得了很好的收益。由于没有上过学,马永春老人在创业初期吃尽了苦头,为了不让孩子们步他后尘,他在自己的家里办起了幼儿园,没过多久,他的幼儿园里就有了100多名孩子。
随着前来报名的孩子越来越多,过去的规模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2012年,马永春决定重新征地修建幼儿园,他个人筹资170多万元,县上补贴80万元建起了占地6亩的新校舍。新学校被命名为积石山县民族幼儿园,幼儿园现在有253名孩子。说起开园那天的情景,园长李美红历历在目:“省上、州上、县上领导来为我们开园揭牌,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也过来祝贺,这里的政府和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很让人感动。”
李美红是河南人,毕业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阿拉伯学校,2012年8月份,在马永春老人的盛情邀请下,她和其他12位姐妹来到民族幼儿园这个大家庭,开始了她们的任教生涯。
在这所幼儿园里,孩子们除了正常的汉语教学,每周有两节英语课和阿语课。为这些生长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打开了一个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的窗口。
由于周边村民生活大多不宽裕,幼儿园只收取每个孩子平均每月60元的费用,其中包括学杂费、书本费、伙食费等等。为了维持日常开支,马永春老人不断投入大量的后续资金。他告诉记者:“为了能让周边的孩子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学前教育,我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况且政府给我们划拨建设用地,还给建设资金支持。”
“积石山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教育资源也十分匮乏。过去积石山只有两所幼儿园,一些离县城较远的村庄里的孩子根本无法入学。近几年小学和中学的入学率都提高了,但学前教育还是一个大问题,资金和师资都很难解决。”积石山县教育局副局长陶永鹏介绍说。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个理念在积石山县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积石山县立足长远、超前规划,制定了《积石山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积石山县(2011—2015)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规划》,将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出台了《关于对全县学生实行“三包”的决定》,对全县所有幼儿园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和课本费,实现了幼儿入园零收费,三年来共落实幼儿园“三包”经费401万元。
在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和战略的指引下,积石山县建立起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学前教育新模式,仅2012年一年,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引导社会贤达和宗教界人士自筹642万元,县上补助340万元新建了中咀岭希望幼儿园、癿藏镇和平幼儿园、大河家镇民族幼儿园、大河家镇新农村幼儿园,改扩建了大河家新苗幼儿园和银川乡幼儿园。学前幼儿从2011年的2087人增加到2012年的3267人,增加了1180人,入园率提高到21.1%。
“今后,我们不仅对新开设的民办幼儿园要给予资金支持,还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2012年我们已经培训了53名幼儿教师,为民办幼儿园选派了7名园长,让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在每一个村子都能得到普及。”采访中,陶云鹏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