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有着统一规划的义务教育,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尽管受到重视,至于儿童学什么,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社会并未取得共识。学前教育逐渐普及,但教育途径与目标基本上取决于专家一家之言和家长意志。在教育日趋功利化的今天,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此导致学前教育片面化。学前教育尽管五花八门,但总体看,则是过于重视儿童的知识积累而忽视诸如生活常识、逻辑、情商方面的教育。
学前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尤其体现在有的家长为挖掘孩子的特殊潜能,投入资源使其涉足多个领域。前几天,有媒体报道称,国庆节8天长假,某家长为读初二的孩子报了6个培训班。事实上,学前教育蜻蜓点水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亦增加了孩子的负担。
家长的用心和焦虑值得商榷,就其动机而言,其所指则是更为复杂的社会心态。儿童成长受到家长的催促、逼迫,甚至不乏揠苗助长式的培养方式。社会之所以兴起推动儿童早熟的浪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压力剧增,个人机会、可依傍的社会资源有限;另外,从当前中国社会的现状看,各种隐性的非正当竞争现象普遍存在,关系文化依旧盛行,阶层固化现象日趋严重。
这种忧虑走向极端,便造就了为舆论所津津乐道的“狼爸”现象。这种现象尽管部分的确加速了孩子的成长,但在多数人看来,这样一种严苛的教育手段实不足取。而那些在学前教育阶段致力于挖掘儿童特殊潜能的教育手段,亦可能换来儿童相应能力的超强发育,但对于其全面成长却不失为一种障碍。
教育部提出的学前教育指南,强调儿童的全面成长,指南之科学毋庸赘言。指南并非唯一标尺,但对于混乱的学前教育却不失为一种善意的提醒。然而,如何让这种善意转化为教育进步的动力却有赖于更大的社会工程。去年年初,有媒体报道称,我国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其中40%适龄儿童未能进入幼儿园。学前教育急功近利的倾向有矫正的必要,但当前更应迫切重视的或在于学前教育资源之缺乏。□林南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