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的勾华是北川羌族自治县坝底乡幼儿园园长。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项名为“重建更美好”的幼儿园重建项目帮助下,勾华和北川幼教系统正迎来新生。
北川是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约24万人口中羌族约占36%。地震使全县80%学校建筑倒塌,学生遇难、失踪1584人,规模最大的曲山幼儿园400余名幼儿中仅100多人幸存。
震后,北川教育机构的重建备受关注。在援建省市的支持下,新学校和幼儿园在地震三周年前全部建成。但北川县教育体育局官员贺绿华认为,教育机构的“软件”还亟待提高,因为“震后家长更珍视娃娃,现在他们最关注的不是娃儿学习好不好,是他们过得快不快乐”。
截至2011年底,中国共有16.68万所幼儿园,在园幼儿3424.45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2.3%。尽管农村和县镇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七成,但入园率、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远远落后于城市同行。
北川的幼儿园可谓中国农村早教现状的缩影。贺绿华说,震前全县仅有两所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和小学附属幼儿园大多采用小学的课桌椅和教学课程,师资不足且缺乏专业培训。
北川的困难受到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教育部的关注。2009年秋一项名为“重建更美好”的幼儿园重建项目在四川的北川、青川、松潘、什邡、青川和甘肃的西和六个极重灾区展开。
项目至今总投入约800万元人民币,旨在把以“以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引入中国农村,创建“爱生幼儿园”,从软件上提升农村早教水平。
截至去年9月,项目提供的设备材料覆盖了四川93个幼儿园和72个学前班,超过28%的县级幼儿园教师和超过68%的乡镇幼儿园教师参与了培训,23800多名儿童受益。
联合国儿基会教育专家陈学锋说:“我们总认为儿童是张白纸,由成人来画,但其实人生来是主动的学习者,很多时候是成人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他们。我们期待通过项目改变这些想法。”
位于北川新县城的安昌幼儿园是新北川最大的幼儿园,有754名儿童在园,它也是“重建更美好”项目最早的受益者。
幼儿园“80后”园长梁娟说:“以前我们主要按书授课,现在孩子们的游戏和故事活动时间占课程80%以上。”他们把北川特有的羌族文化融入儿童游戏中,教授孩子羌族民歌、羌绣以及鼓励孩子设计羌族碉楼,参与羌族小吃制作和贩售游戏。
引入全新幼教新理念的安昌幼儿园是勾华学习的目标。她所在的坝底乡四周是2000米高的群山,7500多人的常住人口多为农民,年人均收入约2000元,仅为中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勾华决定在2009年重建幼儿园时展开一场“厕所革命”。按照习惯,坝底幼儿园历来使用蹲坑,但大小并不适用儿童。
“这次我们专门按他们适合的高度、宽度修厕所,配了小洗脸盆和小肥皂,楼梯边角也打磨了,确保孩子的安全。”勾华说。
随着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改善,坝底幼儿园的学生从四年前的80名增加到如今的117名,曾经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没用的乡亲,也在学校附近租房以方便孩子入园。
北川幼儿园的入园率也持续上升,去年9月新学期的入园率超过73%,远远超过2009年的49.6%。贺绿华说,政府决心将“爱生幼儿园”的理念推广到更为偏远的地区,并扩大教师培训范围。
勾华说:“培训的专家说爱孩子首先应尊重他们,这对我来说意味着很多,如果我的儿子能活过来,我相信我能成为一个更好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