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试点民办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局局长答记者问
2012年12月05日 00:12:27
温州网12月4日讯(记者王科特)12月4日下午,温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谢树华就温州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情况,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温州成为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后,推出了“1+14”政策,许多经验做法给人借鉴。在探索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上,如何区分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与营利性民办学校,对它们又是如何引导?
谢树华: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在公益性事业中,进行分类管理。其中,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不以营利为目的,不等于不要营利,所以登记为非营利性全日制学校,应有合理性回报。这一块在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有提及。即使不讲合理回报,也应有相应奖励。根据规定,奖励金额最高可以达到累计投入一年的银行基准利率的2倍。这笔奖金是提取学校发展基金以外所得。
但实际上,据我所知,真正办教育的人是不图回报的。温州一个老板,他说,办学初衷是赚钱,但涉足教育领域后,发现投入的资金无法取出。因为学校要发展,只有不断投资。现如今已投资4亿元,他就是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投资人张汉鸣,至今他分文未取。
兴办民办学校就像养女儿一样,要富养。温州要排除传统观念中对民办教育改革的制约,大胆改革创新。
记者:温州民营经济发达,民办教育品牌能否像经济一样做到全国有名?温州民办教育中,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特色亮点是什么?
谢树华:温州民办教育走向何处?我认为,温州应涌现出一批有特色、高质量、供百姓可选择的民办教育。相对公办学校来讲,温州民办学校应是“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你新我精”。
办学是一个长期积累过程,如果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办学者就能专心办校,温州民办教育才能全国有名。
但如今办学面临一个问题:千校一面,没有多大特色。我认为,这与高考这根指挥棒有关,普通学校办学水平差不多,职业学校各有特色。因为职业学校是面向市场推广,自主设定专业,打造品牌,办学有特色。可普通教育学校往往千校一面,这与升学压力有关。尽管如此,温州中小学还是比较重视特色教育培养,比如部分学校感恩教育做得很好,把感恩教育纳入课程,进行全员全方位教育;有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做得很有特色,学生除了成绩优秀外,身心健康、阳光;有些学校艺术很有特色,培养出很多艺术拔尖人才,每年浙江艺术大赛上,温州获奖人数几乎占据半壁江山,人才济济。
鼓励各类学校办出品牌和特色,今年温州着力打造学校品牌工程。
记者:法人分类管理上,根据自愿申报。据统计,首批100所试点学校中,84所选择民办事业单位法人,16所选择企业单位法人。为何绝大多数选择民办事业单位法?照此推断,第二、三批试点学校申办企业单位法人会更少,这是一个怎样信号?
谢树华:由政府导向决定。对首批试点100所学校,温州市有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登记为民办事业单位。此次推出政策又对民办事业单位扶持力度较大。而企业单位法人的民办学校走向市场,在办学过程中产生一定经济收益,这条路如何走?还在探索中,所以很多人选择民办事业单位。
另外,选择企业单位法人的民办学校往往是条件较为优越的学校,意味着学校要进入市场,面临竞争压力就比较大。若没有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资本运作,学校很可能退出市场。因此,很多学校选择事业单位法人。预计下一步,在没有强大企业或经济支撑下,在分类管理登记问题上,仍会以民办事业单位登记为主。
记者:民办学校的生源从何而来?如果没有生源,民办学校如何发展?是否会出现民办与公办的生源抢夺大战,造成各学校间恶性竞争?
谢树华:学校发展要有规划,不能无序发展。所以提倡要做教育规划。跟全国一样,目前温州各县市区正在做关于学校布局方面规划。不仅义务教育,还要向两头延伸,高等教育和学前教育规划如何制定。
就目前情况看,中国教育资源非常有限,班级与教师数量比在全世界来讲还是偏高。如果跟发达国家一样,实行小班化,那么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将有巨大缺口。
至于公办与民办竞争,公办教育要有基本保障,特别是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对家庭强制性的国民保障。而高端、供选择的教育则让给民办学校。公办与民办的办学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宏观管理,避免出现无序竞争。
民办学校又该如何扶植与管理?一方面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比如高额收费,如何定价?在选择学生时,不能违规操作。有明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就近免试入学。但这绝不是说公办的免试,民办的要考试。义务教育如果考试入学,这等于是把入学教育跟学前教育向小学阶段延伸。
前几年,部分小学搞入学考试,这种学前教育小学化,将学前教育引入升学教育。这无疑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影响,是坚决不允许。初中入学也面临这种情况。
无论公办民办,都要尊重学生成才成长规律,不能以伤害学生的健康为代价。教育目标应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要注重品德教育和身心健康发展,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因为是民办而偏离教育方针,偏离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