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在昆明举行的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大会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民办教育改革的“温州设想”首次亮相,即受到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的称赞。鲁昕说,温州的改革政策回答了教育部提出的民办教育发展十大问题,在制度建设上为全国带来了非常好的经验。一年后的今天,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大会移师温州,曾经的梦想业已照进现实——
政策升级,原先的“1+9”扩容成“1+14”体系;
鹿城等9个县(市、区)正式出台政策贯彻实施意见;
全市100所首批推进试点学校的84所登记为民办事业法人;
10个教育引资项目进展顺利,其中苍南县新星学校小学部已经开学招生。
民资办学,温州土壤肥沃
数据显示,我市现有民办学校1626所,在校生49.2万人,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32.6%,仅基础教育阶段,每年就为财政“减负”近20个亿。
温州经济“藏富于民”的特点给民办教育的举办者和就学者提供了可能性,由此一度催热了民间办学,尤其在经费有限、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我市提出“保中间、带两头、活全局”思路,把主要的教育资源放在义务教育上,高中段和学前教育两头放手,让社会资本进入,将“小财政办大教育”的窘境转变为“大社会办大教育”的活棋,既确保了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又统筹兼顾了学前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发展。
与此同时,有关人士指出,发展民办教育不仅是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和教育资源不够的“拾遗补缺”,其在通过推动和深化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上的意义更加重大。然而,在走过大约十年的黄金时期后,温州乃至全国的民办教育开始遇到政策障碍。
“民办非企业”这一“非马非驴”的登记办法,造成民办学校既享受不到公办学校享有的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又要按照企业标准去缴纳相应的税费。
教师身份的二元体制造成民办学校师资年流动率超过10%,队伍不稳、人心不定,发展无从谈起。
产权属性不明晰,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合理回报问题“语焉不详”,民办学校的回报只能靠财务的“真空状态”以及“技术处理”来获得。
另外,贷款融资的政策瓶颈,退出机制的法律空白,财政扶持的聊胜于无,法人治理结构的家族化、家长化等积弊,既非一日之寒,也非局部病灶,急需从体制、制度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改革。
市教育局局长谢树华指出:“要从源头上解决民办教育的发展困境,按照营利性、非营利性对民办学校进行分类。要从分类管理、融资体制、扶持政策、产权制度、教师保障等方面实现突破与创新,全面进行制度重建。”
去年,国家确定浙江作为唯一省份在“十二五”期间试点民办教育综合改革,浙江选择宁波与温州开展试点,温州再次扛起了改革的大旗!
顶层设计,打出政策“组合拳”
4月25日。温州大学第六届民办学校专场招聘会。一改往年乏人问津的景象,不少民办学校的摊位前都排起了长龙。 据温大教师教育学院统计,今年该学院342名师范类毕业生中,有30%以上的学生将就业目标设定为民办学校,比去年不到10%的比例增加了两倍多。
“招聘会的新气象是新政的市场反映”,曾全程参与民办教育改革工作的市教育局职教处处长薛昭说。
这个新政即是民办教育“1+9”文件,于去年10月“面世”,由《关于实施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9个涉及“分类登记管理”“法人财产权”“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组合拳”组成(简称民办教育“1+9”文件)。这一政策体系被业界称为“破冰”之举。
名不正则言不顺。“法人属性错乱是民办教育发展困境的源头性问题。”薛昭说,“对民办学校分类是一系列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关键点和基础。” 身份的选择题要怎么做?我市在《意见》中给出了是否营利这把度量尺,为改革之路铺出了第一块垫脚石。
“区分民办教育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是民办教育制度建设的逻辑起点。”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改革室副主任王烽认为。选择不同的身份就能享受不同的政策优惠和投资回报,不少问题迎刃而解。
为了稳定军心,我市在改革中提出公办民办教师同等待遇,民办学校的教师均按公办学校教师标准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并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退休工资。“使教师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流动起来,逐渐把‘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打破二元体制。”谢树华说。
改革从来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小打小闹,而是全面打破桎梏的整体布局。我市同时推进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教育投融资平台,鼓励金融机构为其提供信贷支持;登记为民办事业单位法人的民办学校,学校非教学设施可用作抵押,登记为企业法人的民办学校,学校设施可作抵押等“政策包”一一回答了温州乃至全国民办教育发展遇到的问题。
边走边改,改革走向深水区
纸上的政策如何接上“地气”,成为改革成败的关键。这一年,实践政策成为重点工作。在自愿申报的基础上,我市遴选出100所上等级、上规模的民办学校作为首批推进学校,进行政策试水,目前84所民办学校已登记为民办事业法人,税收、收费、财政、土地等各项优惠措施逐一落实。
公共财政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2011学年,市本级落实民办教育专项奖补资金达3507.7万元,年内还将拨付20所窗口学校建设资金700万元。各县(市、区)共安排专项奖补资金4610万元,全市专项奖补资金累计8817.7万元。
全市兴起教育引资热潮,基础教育阶段首批推出10个项目,总投资达30多亿,其中1个项目已经完成,7个项目进展顺利。前不久,永嘉县决定为由政府投资4亿兴建的瓯北高级中学,引入民办机构负责运行。
教师逐渐走动起来。截至11月份,我市公办学校的664名教师已流动到民办学校“支教”;34所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牵手”结对。
同时,去年的“1+9”文件到今年已扩容成“1+14”的升级版。记者了解到,新增的收费政策补充规定、金融支持办法、最低工资指导线、会计核算办法、社保补充规定等5个方面补充政策,为改革继续提供理论依据也推动民办教育改革走向深入。
“改革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谢树华告诉记者,坚持边破边立的原则,我市在改革民办教育的路子上不断创新和突破。如,提出的“民办事业单位法人”身份在民政部分类登记中并不存在,怎么办?我市民政部门就自己制作证书,印刷并编号,赋予民办学校全新的身份。
为了解决民办教师社保待遇问题,人社局对社保制度作出改革,提高教师在职期间社保缴费标准,退休后,就由社保基金统一支付退休工资。如此,标准二元、支付渠道二元的社保管理体制均合二为一,彻底解决身份歧视。
眼下,针对民办学校变更“企业”法人时的资产分割方法正在酝酿中,这一方法的探索将能使首批试点学校中选择企业法人的16所民办学校完成登记。
温州,已驶入民办教育的“动车时代”。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夏晶莹 通讯员:陈有为 陈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