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萍姐姐将身着民族服装的小男孩抱在怀里。
记者黄晓松摄
新闻速读 鞠萍姐姐带着新书《妈妈,这是为什么呢?》到昆明签售,她如今更愿意把自己称作“幼教小专家”,也更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教育宝典。鞠萍称,家长不应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另外,孩子从小就想着当明星也不是好事。
鞠萍姐姐将身着民族服装的小男孩抱在怀里,从收到的花里抽出一朵玫瑰准备送给孩子,因为害怕枝上的刺划伤孩子的手,鞠萍拿纸把花枝包起来,才笑眯眯地递给小男孩。
昨天上午,鞠萍姐姐在昆明新知图书城为其新书《妈妈,这是为什么呢?》进行签售。记者发现,最激动、最开心的不是孩子们,而是带孩子来的家长们,孩子俨然成了家长们见偶像的“掩护”。
鞠萍姐姐风采依旧
“听说云南人不习惯早起,你们今天会不会起得太早了?”身着橘色花瓣上衣、同色系及膝长裙的鞠萍姐姐刚走进采访现场,就热情地和记者们握手。她的幽默和亲切让随后的采访显得轻松、愉快。 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里,鞠萍姐姐展现了坦诚和幽默带来的魅力。还不等记者发问,鞠萍姐姐便主动讲出自己对昆明的印象,“我挺喜欢昆明的,昨天凌晨一点半才到,下来一看机场还热闹着呢,一问才知道大家都是来云南旅游的。”
在被问到如何看待现在日新月异的儿童节目时,她说:“当年全国就那么一两个频道,所以我往节目里一坐,拿个火柴盒叠个小螃蟹就完了,但你现在不可能把20年前的《七巧板》翻出来重播。当年《七巧板》的收视率能够保持在36%左右,但今年上半年少儿频道的收视率超了2.8%,大家就乐得不行。”
对于“让位”这个词,鞠萍表现得格外坦然,“现在如果我跟红果果、绿泡泡一起到幼儿园里去,估计没人认识我,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是他们的助理呢。”《大风车》一转就转到了今天,鞠萍也一直做到了今天,由幕前慢慢走到了幕后,“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偶像,应该给年轻人自由发挥的空间,施展才华的舞台,我要做的是当铺路石,而不是拦路虎。”
谈到出书及宣传等问题,鞠萍说:“像《妈妈,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儿童读物,我写不出来,但我可以把专家写的文章进行儿童特点口语化修改,更有利于亲子交流。和30多年前出的《十万个为什么》相比,这本书更加与时俱进,加入了电脑、3D等新元素。我不担心销量,之前看我节目长大的观众现在都成了手里攥着钱的家长了。”
不赞同孩子参加选秀
26年前,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管她叫“姐姐”。10年之后,第二代独生子女还是称呼她为“姐姐”。直至今天,签售人群中的老老少少还是称呼她为“姐姐”。伴随和见证了几代人成长的鞠萍姐姐,如今更愿意把自己称作“幼教小专家”,也更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教育宝典。
“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是鞠萍姐姐教育宝典的核心。“现在小孩承受的压力可大了,我都替他们累。父母不应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是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根据他们的兴趣来培养。我看有的节目,主持人拿着莎士比亚的图片问孩子你知道这是谁不?我觉得这就不对。孩子的童年时期很短暂,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事要做,读书、写字都是上小学才开始做的事情。”鞠萍也反对过分溺爱孩子,“不能要什么就给什么,我比较推崇一种教育方法叫‘延迟满足’,就是让孩子多折腾折腾,得到的东西他才知道珍惜。”
对于目前流行的儿童选秀节目,鞠萍也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我个人非常不赞同这种做法,现在有的父母、爷爷奶奶不工作,整天带着孩子去各大电视台参加各种节目,一问理想就是要当明星。尽想着当明星了,怎么能好好学习?”在鞠萍姐姐看来,成名要趁早的说法并不正确,“还有的节目鼓励小男孩反串,这其实也是一种不对的导向,可以等到孩子年纪大一些,去专业的学校里学习。”
鞠萍也把这种教育理念用在了自己儿子的身上,“我儿子的成绩算是中不溜儿偏下,可以说是智商一般,但情商很高。”在鞠萍眼里,虽然儿子的成绩并不算太好,但特别独立,动手能力也很强。“不管他是去打台球了,还是去跟同学聚会了,到点都会发短信告诉我,从来不让我担心。学校里举办过两次运动会,他都是入场式的导演,在家里也经常帮我干家务。按照我的标准来看,这种教育是成功的。”记者杨璐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