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给孩子需要的爱
左蕴琦是新乡市一中的高一学生,同时也是父亲左明星最深的牵挂。父亲长期工作在外,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较少,有限的交流也不时充满火药味。父亲一直认为女儿不懂自己的爱,为此深深苦恼的他在博客里写下了给女儿的心里话,却没有跟女儿提过。几个月后,他在博客里看见了女儿的留言:“爸爸,我知道您是为我好,您一直是我最尊敬的人,我爱您。”那一刻,父亲流泪了。
“原来我和女儿是心意相通的,她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什么都不懂。”左明星说。
感动之余,这位父亲发现有一个问题仍然存在: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爱孩子?
而在孩子的眼中,大人同样也是“不可理喻”的。豆瓣网上有一个叫“父母皆祸害”的小组,每天,反抗父母惩罚的最高明、最智慧的帖子会置顶,追捧者众多。在小组里,孩子们称自己的“主流父母”,是一群“僵化的教育机器的最末端执行者”。
这其实是一种传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病毒,叫代沟。它在采访中被一些少年犯反复提到,但他们同时也承认一个事实: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只是有些并不是他们想要的方式。
采访中,省女子监狱警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滕海鸥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高考结束这一天,孩子们在长江边狂欢,其中一名女孩的父亲始终跟着这群孩子。到凌晨3点了,女孩给爸爸打电话:“来接我!”爸爸故意在车里等了10分钟,装作匆匆赶来的样子。父亲一直以为,女儿并不知道自己跟着她。多年以后,女孩写了一篇《不知道幸福就在身边》,她说,自己其实知道那天父亲就躲在不远处保护着她,她感谢爸爸。
滕海鸥说:“爱,其实有很多种方式,也许这种方式才是孩子需要的——既给孩子自由呼吸的空间,又时刻准备着在她需要时冲上前。”
几天来,少年犯绍然那忧郁的眼神一直在记者的眼前挥之不去,也许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请给我一些爱”才是发自内心的呼唤。
根据中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留守儿童已达5800多万,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
“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父母的心愿,可是也不能因此忽视对孩子精神上的满足。经常和孩子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对留守儿童,乃至对所有的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国家都通过法律设置种种措施来保证这一点,哪怕是在父母离异的情况下,也努力促成未成学校:一个都不能少
少年犯晓曼曾在一年之内先后被6个学校开除,父母为了她能继续上学想尽了办法。
这是有能力“想尽办法”的家庭,而对于那些“没办法”的家庭来说,除了认命,仿佛别无选择。事实上,记者随机采访的这15名少年犯无一例外都在初中阶段辍学了。据“重点青少年群体摸底排查专项行动”排查结果显示,全国25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大约每11人中就有1人属于法定入学年龄但又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而每25名闲散青少年中,就有1人有过不良行为。
学校肩负着育人的使命,难道仅仅因为这些孩子打架、谈恋爱或者是学习不好,就放弃还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他们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4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4条明确规定:“对于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的判决生效前,不得取消学籍。”
“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除非未成年人入狱服刑,否则,学校不能开除其学籍。现在,不少学校因为学生违反纪律,就开除学生或者‘劝其退学’、‘勒令退学’,其实都是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侵犯。” 省郑州未成年犯管教所(以下简称省未管所)警察罗强说。
“对于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自尊心强的孩子来说,人生的第一次打击,莫过于自己被隔绝在同龄人的世界之外。家人的焦虑、舆论的压力加倍作用,会让一个孩子丧失所有的自信,这种挫败感是之后千百次表扬都无法抵消的。”省未管所狱政科科长白卫东说
青年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父母双方接触。在这方面,我们还应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滕海鸥说。
社会:让他们做快乐的自己 “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7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18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公务员。32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 这是网上广泛流传的一个帖子,名字叫《中国式父母》,这样的父母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省未管所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全中说:“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竞争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也许是因为做父母的都经历过不公正的待遇,对身处的社会以及未知的将来都缺乏安全感,所以当父母面对孩子时,总想以爱的名义为孩子包办一切,希望孩子的人生是一路平坦的阳光大道,不用再走父母走过的弯路,所以才有了‘恨铁不成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 “一花一世界。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的一面,个体差异永远存在。谁能保证,所谓的‘弯路’对孩子来说就一定不是‘阳光大道’?所谓的‘阳光大道’就一定适合每个孩子去走?而未来,难道只需要成功人士?难道他们就一定比普通人过得幸福?既然谁也无法给未来下一个定论,那为什么一定要期盼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孩子们有权利选择做一个快乐的自己。就像旅游,允许有人注重的是目的地,也应允许有人只在乎沿途的风景。” 滕海鸥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之一。需要转变观念的不仅仅是父母,还有我们的社会。如果社会容忍度更高一些,不管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才,都能有用武之地,或者,即使孩子什么才也不是,也一样可以幸福地生活,那么家长还会把那些重负强加到孩子身上吗?” 非洲有一个古老的格言: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村庄的责任。而现在社会,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共同的责任。从治理黑网吧到关注留守儿童、从普法教育到净化社会环境,我们要为孩子做的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