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希伯来位于现在的西亚巴勒斯坦地区,为现代犹太人祖先的居住之地。约在公元前1400年,曾因躲避洪水和寻找古物而向外迁徙,最初进入波斯地区,后又移居埃及,沦为埃及法老的奴隶。约公元前1220年逃离埃及返回西亚,后定居巴勒斯坦地区。公元前1010 年 , 由奴隶主大卫建成统一的希伯来王国。由于民族矛盾 , 国家不久分裂 , 北部形成为以色列 ,南部为犹太国 ,后公元 70 年,罗马帝国灭了这个神权国家。古代希伯来人在长期动荡不定的生活 经历中,为求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既依赖于宗教,又寄希望于教育,把宗教看作维系种族的灵魂 ;把教育当作实现民族统一和复兴的神圣事业。希伯来信奉的是犹太教,奉雅赫维 (Yahven, 即以后基督教信 奉的“耶和华”) 神为唯一真神。古代希伯来的学前教育发展进程,一般可分两个历史时期来概述 : 第一历史时期为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 586 年犹太亡于巴比伦;第二历史时期为公元 前 586 年至公元 70 年罗马帝国吞并希伯来 , 前者为家庭教育时期 , 后者为会堂教育时期。
一、家庭教育时期
公元前1200年的希伯来人尚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 虽然百年后建立统一国家 , 但不久又分裂 , 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直至成为亡国之奴。在这一时期 , 家庭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 按照希伯来的习俗,婴儿一出生后就用盐水擦洗,还习惯于把婴儿置于襁褓之中。孩子一般要又母亲哺乳,到三岁才断奶。父亲为一家之主 , 对全家成员拥有绝对的权威。家庭也就成为培养教育年轻一代的主要场所,父亲既是一家之主、又是家庭的祭司 , 也就理所当然地负责教育儿童的任务。对其子女来说 , 父亲就是教师 , 父训就是法律 , 一切言行举止 必须听命于他。父辈对子女的教育就是尊奉上述的诫命 , 时时刻刻不忘对他们进行宗教神学的灌输,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不断深入人心以养成对耶和华 (即上帝 )无比信仰和敬畏之情。正是通过这种充满宗教意识的家庭教育,使每个希伯来人家庭都变成 一个个牢固的信仰基地;正是这种潜移多默化的精神影响,使整个犹太民族虽屡遭战祸而散居各地,但仍能保持其宗教传统和维系民族信念。
希伯来人对儿童的宗教教育常以诵读经典和参加宗教节日来进行。平时在家里父亲就召集子女们在,自己先念一句,子女们跟着念一句 , 多同背诵《律法》书,并反复强调经文是上帝的体现 , 子民无权更改 ,必须牢牢记住。同时 , 也鼓励孩子发问有关上帝、圣书、教义等方面的问题 , 父亲则要结予耐心的解释。有的还努力按照典籍上的教诲注意改进自己的教育态度。这就促使希伯来人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比较注意如何尊重儿童 ,倾昕他们的意见。在希伯来人严酷的家长制中 , 还增添了一些温和的色彩 , 并让儿童在家庭中也占有一席之地。除此之外 , 在犹太教的经典中还多处提到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 明确强调女儿的抚育应操持于母亲之手 , 在敬仰上帝、遵守律规和勤劳持家方面做出榜样 , 这是每一个母亲应尽的职责。同样 , 经典中也要求 每个子女从小就要逐步养成遵奉教规、服从父母的习惯。这一时期幼儿教育除了以家庭为主要形式外 , 还常常利用名目繁多的宗教节日活动 , 对儿童进行宗教道德意识的教育。可以带领儿童观察或参加一些宗教圣典 , 而接受更直观、形象的教义和教规的教育 , 也可从中获得一些有关社会、民族、风俗习惯和生活常规方面的知识 , 这种耳濡目染、模仿参与的做法更能使儿童激起兴趣和加深印象。
二、会堂教育时期
在公元前 586 年至公元前 538年前近半个世纪的巴比伦流放时期 , 希伯来人开始接触一种更为先进的古代巴比伦文化 , 并逐步地由一个主要从事农业的民族演变为城镇的居民 , 这在一定程序上有利于希伯来文明的进步。然而 , 在这流放过程中 , 希伯来文化确实面临着被外族文化吞并与与兼并的危险。尤其对年轻一代人来说 , 他们对希伯来民族的历史和家乡一无所知 , 并且甘愿让本民族的文化成 为新式文明的一部分。对此 , 希伯来人的首领们意识到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迫在眉睫 , 要么就在沉默中消逝 , 要么就把希伯来人团结起来使他们怀念过去和设法回到故乡去。这样就在巴比伦国土上出现了犹太会堂。不管大人还是小孩 , 经常在那里聚会或做礼拜 , 倾听教士宣读圣经和上帝的教诲 , 这使每一个幼小儿童或成年人都要铭记自己是希伯来人 , 故乡在巴勒斯坦 , 要和巴比伦人保持一定的距离。由此 , 改变了希伯来人以家庭为唯一的教育场所的传统 , 而逐步由犹太会堂来取而代之。
从巴比伦流放回到巴勒斯坦后 , 犹太会堂显得更重要了,它成了进行教育和礼拜的中心。当时政权不复存在,由最高祭司受波斯政府支配来组织希伯来人的活动 , 并以圣经为工具来统一人们的思想、 意识和行为规范。但此时的社会政治形式已有了变化 , 文化教育也要随之作相应的改进。单纯依靠家庭教育和教会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实际的需求,只有在保存希伯来民族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教育因素而发展学校教育事业,才是唯一的选择。因此,在犹太会堂内设立了学校,儿童们在这里读书、写字和理解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在这种融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为一体的初级学校里,教师以口授方式摘读《摩西五经》的若干语句 , 指导儿童朗读和背诵。有时为帮助记忆 , 教师还给幼儿以印刻字句的圣饼 , 让他们边吃、边读、边记 , 并组织他们互相竞赛 , 还提倡互帮互学 , 不仅年长儿童要帮助学习有困难或迟钝的儿童,一个儿童也可使另一个儿童变得敏慧。教师还鼓励儿童动脑 筋想问题 , 并认为凡是善于提问题的孩子 , 也就是善于学习的孩子。 当然 , 也不能否认 , 当时通常采用的教育方法仍主要是家长制加神谕。但相对于家庭教育时期来看,儿童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因此 , 对希伯来人来讲 , 教育就意味着严酷的纪律 , 只有这种纪律才能保证家庭和宗教教育的成功。
古代希伯来人的早期教育颇受重视,它是为民族的救亡和传统的继承服务的,为整个民族教育起着一种先导的作用。儿童从小就在家庭或会堂中接受严格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宗教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堪称民族史上或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