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德育报·学前教育》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中幼网杯” 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

学前教育思潮的引入——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2010-09-11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一、西方学前教青思想的引进与传播 (一) 清末学前教育的引入 1. 引

一、西方学前教青思想的引进与传播
(一) 清末学前教育的引入
1. 引进日本的学前教育
    产生于清末的中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首先是效仿日本学前教育。20 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 确定了在教育方面要向日本学习的政策。一些到日本考察的官员考察了日本各方面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留学生中也有很多在日本接受师范教育。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著文介绍日本教育,包括学前教育。 1904年蒙养院制度确立后, 留日学生中已有专门学习幼稚教育的人员,他们对于引进日本学前教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创刊于 1901 年的《教育世界》,是中国近代最早刊行的教育杂志,其创办人罗振玉于1901 年底考察日本 , 主编王国维曾留学日本。 这个杂志连续对日本教育进行系统介绍,对学前教育也有相关文章论述。引进日本学前教育的经验,对清末民初蒙养院制度和蒙养园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发生很大影响。
2. 传教士输入西方学前教育思想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首创幼稚园是在蒙养院建立以前,他们把西方学前教育思想介绍到中国,他们在华传布新的儿童观,对五四时期中国掀起的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有直接的影响。他们所强调的重视基础教育 , 包括学前教育的思想 , 使得人们对传统的幼儿教育进行更深入的批判,引起了像梁启超等许多中国有识之士的重视。
    清末民初,日本学前教育对中国的影响多表现在制度的建立和具体的实施上;西方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上,它以“潜在”的形式早于日本,客观地存在并发展着。
(二) 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传播
    在输入日本幼稚园模式的过程中,中国人已经知道了福禄倍尔。而直接从西方系统地介绍福禄倍尔的学前教育思想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1912年《教育杂志》第4卷第7 号刊登谢天恩撰写的《美国幼稚园略述》,此外,在《德国柏林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馆》、《福禄倍尔传》、《赫尔伯脱、福禄倍尔与朱子、王阳明教育学说之比较》等文章中也介绍有福禄倍尔的教育思想。
   “五四”运动后在我国幼教战线的实践改革中,吸取了福禄倍尔幼儿教育思想, 充分肯定了福禄倍尔注重自然、尊重儿童自由等思想 , 已有不少教育家能够在理论上予以分析评判。
(三)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的传播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法,于1913年传入中国,到"五四" 前后,在幼稚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形成一股不小的思想潮流。我国最早介绍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的是志厚,他于1913 年在《教育杂志》第5卷第1 号上发表《蒙台梭利女史之新教育法》,全面介绍了蒙台梭利于1907 年创办的"儿童之家 ",并分析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心理学根据。随后《蒙台梭利新教育之设施》、《蒙台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教育之儿童》、《蒙女史新教育法》等,都对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介绍。
    在介绍和传播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热潮中,1915年前后,江苏省教育会设立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商务印书馆仿制发行蒙台梭利教具,被很多人购买。1923 年, 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蒙养园招新生两班,试验蒙台梭利教育法。


杜威

(四)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杜威的教育思想民国初年在中国介绍,如蔡元培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顾树森的《实用主义的生活教育》中已经提及这种思想。1919年,陶行知在《时报》的《教育周刊》第6号发表《介绍杜威先生的教育学说》,介绍了杜威的生平、著作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胡适在《新教育》杜威专号发表《杜威哲学的根本概念》、《杜威的教育哲学》、《实验主义》三篇文章,系统地介绍了杜威的教育思想。


     1919 年 5 月,杜威来华讲学。他在中国停留达两年零两个月之久,足迹遍及中国 11 个省 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他亲自宣传其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说。根据杜威在中国演讲整理出版的专集有《杜威五大讲演》、《平民主义与教育》、《杜威先生与中国》。杜威的学生和信奉者们也纷纷著文和讲演,推崇这种思想。中国掀起了宣传实用主义的高潮,广度、深度及持久性,都超过了其他西方教育思想的传播。
    杜威的教育学说,主要内容包括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 学校即社会 ”、 “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 即 “儿童中心论”) 、“ 从做中学” 等。其中“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 “儿童中心论”, 是我国五四以后小学和幼稚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 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儿童教育影响的核心。
二、学前教育思潮的兴起
(一) 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
    我国传统的儿童观 ,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 儿童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附属品 , 成了父母的私有财产 , 家长对子女有完全支配的权力,儿童只能绝对服从,丧失了独立自主的人格。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传人,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本位主义思想得到相当传播,虽然属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体系 , 但却是建立在天赋人权的基础上,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上有进步意义。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接受了这种思想影响,对封建主义儿童教育提出批判。
    鲁迅以辛辣的战笔 , 批判旧教育对儿童的摧残。他说:"“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 , 不负教他的责任。……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 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鲁迅十分反对这种幼者的全部便应为长者所有、理应做长者的牺牲的封建专制思想。他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指出“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 因此也更有价值, 更可宝贵”。鲁迅在揭露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儿童教育的同时,阐发了他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的主张。指出父母对于子女,应该是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为了教育好儿童 , 第一要理解儿童 , 第二要指导儿童 , 第三要解放儿童。
    “五四”运动后,蔡元培在儿童教育上提出了发展儿童个性、崇尚儿童自然的主张,他批判封建旧教育束缚儿童个性,违背儿童自然发展的教育,认为旧教育不把儿童当教育的主体, 而将成人或教师自己的成见强加在儿童身上 ,必须改变这种主客体颠倒的状况。教育应该以儿童的个性为出发点 , 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充分发展。他主张研究儿童心理科学,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陶行知、陈鹤琴等不但继续批判封建主义儿童观,而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验。陶行知提出“爱满天下”的口号,陈鹤琴抱着“一切为儿童”的信念 , 终生从事儿童教育事业。儿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学前教育的改革实验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 儿童公育思潮
   “五四”前后, 蔡元培、恽代英等在批判旧家庭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儿童公育的主张,形成一股思潮。蔡元培试图从教育本身的特点论述儿童公育的必要;恽代英从唯物史观上进一步阐述了儿童公育的教育价值。他们从不同角度说明儿童公育的必要。
    第一 , 从教育的特殊职能看,儿童需要公育。
    第二 , 为实现教育普及于全人生,要实行儿童公育。
    第三 , 从家庭教育的弊端看儿童公育的必要性
    儿童公育虽难以实现,但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揭露了封建家庭教育的弊病,促进儿童从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同时也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儿童公育思想的提出,包含了许多儿童教育方面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有利于人们思考和探索学前教育科学化的发展方向。

(德育报·学前教育网讯)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德育报·学前教育》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德育报·学前教育》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亲子早教

热点专题

2020年2月23日至2月25日广州国际教育加盟展暨广州幼教展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