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新生入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是一个老话题,有很多教师有自己的一套有效的方法。如:提前家访、分批入园、帮助幼儿做好入园准备等。我在新生入园工作中发现有些误区,如:强迫分离、冷处理等,对引导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不适宜。通过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种对策,对新生入园幼儿情绪的稳定,效果较为明显。
一、变家长与幼儿“强迫分离”为“暂缓分离”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情绪,尤其是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加以排解和疏导,幼儿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保护。
许多人认为,家长早晨送幼儿到幼儿园以后,一旦孩子哭闹,不肯让家长离去,作为家长千万不能心软,必须马上离开。这就是所谓的“强迫分离”。我认为,“强迫分离”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只会加剧幼儿的分离焦虑,会使那些焦虑程度较重的幼儿逐渐形成对入园的恐惧,丝毫无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也会增加家长对幼儿在园生活的担心与忧虑。我们常看见有些家长在“狠心”把孩子推进门后,听到孩子哭闹很不放心,又偷偷隐蔽在门外的角落里,观望孩子。孩子的“嚎啕大哭”与家长的“心急如焚”构成了一幅“生离死别”图。而教师为彻底让家长“断了念头”,甚至会采取拉窗帘、糊玻璃纸等极端措施。
“强迫分离”是不可取的。针对“分离难”这一现象,对于情况比较严重的幼儿,在早晨人园时,亲子之间应暂缓分离。即允许家长与孩子在一起作短在的相处。在此期间,教师应热情主动地与家长交谈,让孩子看到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让家长明确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该上幼儿园了,就像爸爸妈妈上班一样,这是任务。” 并耐心向幼儿保证:“妈妈一定会回来接你。”对于那些仍然有些担心的孩子,可以让家长早一点来接他回家,并且要说到做到。这样做可以让幼儿懂得道理,对帮助幼儿自我调整心态,接受“上幼儿园”这一现实起到积极作用。切忌应付“欺骗”孩子,如说:妈妈去上厕所,一会儿回来;爸爸去打个电话请个假;听话,就待一会,马上就接你回家;明天就不来了,等等。幼儿一旦明白过来,往往无从收拾残局。
二、变单一地安慰孩子为采取多种方式让幼儿融入集体生活
随着亲人的离开,幼儿会突然感到安全感的丧失。处于心理不安全、情绪不稳定状态的幼儿,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多数幼儿首先会抗拒或哭泣。大多数的教师此时更往往会花费所有的时间去爱抚哭泣的孩子,反复哄劝“别哭了,别哭了,妈妈一会儿就来了,好宝宝,乖……”。但教师一味的哄劝往往强化了幼儿的感受,越哄越哭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长时间的安抚无效时,有的教师还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即不搭理他,让孩子独处一会,以期达到终止哭泣的目的。 也有教师因厌烦孩子的叨念或为了督促幼儿完成某项事而对幼儿哄骗:你吃完饭就妈妈就来了;你睡醒妈妈就接你……,这样做或许一时也能奏效,一旦诺言落空,幼儿就会更加失望。以上种种方式过于简单,也不能真正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因为即使幼儿后来停止了哭泣,但他们会显得不快乐,不主动与人交往,不探索、不玩耍、表情淡漠,心情忧伤。
有关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社会学分析表明: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幼儿要体会一种新的社会归属感,让幼儿园的生活让他有一种参与感,能够分享到在幼儿园时的快乐,才能更快的喜爱幼儿园的生活。以下两种方法特别有效:
1、表扬鼓励法。如:适时、适当的在集体面前赞美孩子,表扬任何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夸奖孩子干净、漂亮;画画好;聪明……,再适时的奖励他小红花和帮小朋友分勺子;安排他(她)做小的孩子的哥哥姐姐,等等。幼儿能从他人的语气、动作等方面深刻的感受到他人对其态度。孩子一旦受到表扬,就会很高兴,很得意,产生深切的自豪感和从未有过的满足。这样,孩子也会顺从老师的教育,服从老师提出的要求,逐渐对老师产生依恋感,进而容易接受集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