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明确指出,课程要改变当前学前教育教育课程过于强调学科的要求,缺乏整合教师中心的倾向,突出课程的有效整合。作为农村幼儿园教师,如何积极利用本地区特色的资源,为新教材服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大自然是教育人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不采取这种手段,即使最细心的教育也是枯燥无味,片面而不能引人入胜的。”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由于缺少正确的引导,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存在着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大自然这种活教材的现象,使幼儿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生活的范围较狭窄。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对于一些常见的农村作物韭菜与青葱、大麦与水稻,甚至每天吃的米与面粉制品还是分辨不清。于是,我们根据农村孩子需要、结合农村一些特有的资源,大胆替换、补充、修正、创编一些教学内容。以便更好的体现新教材中可选择性的特点,同时也能使教师更好的关注生活、关注孩子,能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生活中突发的、有意义的事件来灵活的选择新教材、改变新教材。
1、教材内容的替换。
由于所处地域、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对幼儿的成长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带有普遍性,内容适合城市较多,农村幼儿园选择性较小,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根据农村幼儿园的实践情况,大胆替换主题内容,以满足孩子的需要。
我们把我在秋天里中“收庄稼”的小主题改为“米宝宝”的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参观、观察、操作体验等一系列贴近幼儿生活的活动,让孩子了解身边常见的事物及自身的关系,对“米宝宝”的主题活动而言,来自于一次野外的参观活动,本次活动来源于孩子的一次参观农村田野的活动,当孩子们看到一片金黄的稻田便欢呼起来:好大呀,金黄一片丰收了。可孩子们对于水稻这种农村特有的农作物,发生了争论,有的说水稻可以变成米,有的说小麦才是变成米的,当时双方争的不可开交,最后把矛盾焦点指向了老师说:“老师米究竟是谁的宝宝?”老师说:“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我们先来试试剥剥水稻,你就会发现秘密。
老师、老师我知道了米是水稻的宝宝,我也发现了,孩子们都叫了起来。我们及时关注到了孩子们这一热点他们对野外的自然资源更喜欢,于是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有野外的拾稻穗活动,在拾稻穗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但进行了各种基本动作的训练(如翻、滚、跑等)又进行了数学活动的实践(活动结束时,让孩子数数,拾了几根稻穗);同时还渗透了爱粮的教育,因为当时正好看到了几位农民在割稻穗,豆大的汗珠从农民伯伯的额头上往下流,这时一位孩子自发的念起了古诗“锄禾”,孩子门纷纷跟念起来,此时此景更加形象的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更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比课堂上的图片说教有着天壤之别。
我又把“我爱家乡”的主题替换为“我的家乡桃源村”以呈现农村特色的绿色田野、房子、路等的变迁。因为,在我的家乡的主题中,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多有城市气息的内容,这样有些素材内容显然并不符合我们农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我们替换这一主题的原因,主要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当然,替换也不是盲目的随意的、替换内容也并非全部来自教师,它可以师生共同建构的,也可以是幼儿生成的,替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促进孩子更好的发展。我们这种替换是对幼儿学习的尊重,也同样能达到新教材的目标、又力所能及,并能充分利用身边特有资源。
2、教材内容的补充。
补充就是在教材的主题中增加一些适合本园本班孩子的反映农村幼儿生活的内容。因为社会在发展,社会中的人、事、物、不是静态的,所有现成的教材内容,对于今天和明天来讲都是过去式的。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孩子的需要及时补充本地幼儿需要的内容。如在新教材《好吃的食物》的主题中,我们不但有“绿色蔬菜”、“水果朋友”等内容,还根据农村特有的资源与孩子共同建构了“亲亲家乡鱼”、“米宝宝的朋友”等一系列孩子身边的事与物,深受孩子的喜欢内容。如“亲亲家乡鱼”这一主题,来自于“绿色蔬菜”这一主题,当时我们带领孩子参观菜市场,孩子们对淡水鱼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鱼在水里这么不闷?鱼的肚子里有什么?这么多的鱼那里来?鱼儿为什么很鲜美?……于是,老师便顺着孩子们的兴趣补充了这一主题,拓展了“好吃的食物”的主题内容,使孩子不但了解了身边好吃的食物,同时还盟发了对家乡劳动人民的热爱敬佩之情。
3、教材内容的修正。
日常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经验和需求之间,只要有了一定的经验才会产生强烈的需求,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在拿到新教材以后还需要认真的细细咀嚼、静心思考,当老师发现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原有的材料不能很好的运用于本地、本班孩子的实践时,就应适当的修正,以使我们的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使幼儿更容易理解、更乐意接受。如在新教材“我在马路边”的主题中,有找路这一学习内容,我们觉得这一内容对农村幼儿不大适合,因为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所经过的路不象上海大城市中有(南京路、淮海路……)都有名字,为了证实我们的判断,我们特设计了一个《我在马路边》主题调查表,对中班的74名孩子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74名孩子中间只有10%的孩子能说出通向家乡的一条主要公路(南宣公路),其他的孩子一概不知,只知道幼儿园到家怎么走,至于路名没有,所以活动开展起来孩子并不感兴趣,收效甚微,于是我们将之改为了解南宣公路。
4、教材内容的创编。
《课程指南》指出:教师有课程选择权,在课程实施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并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于是我们根据班级孩子的发展水平,发现新教材的有些学习内容与我们农村幼儿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孩子并不喜欢。因此,在符合主题目标的情况下,我们也创编了一些教材内容。如在“水果朋友”的主题中,我们创编了“水果朋友”的儿歌、果宝宝的故事,在“亲亲家乡鱼”的主题中创编了“水中植物”儿歌等一些列具有农村气息,适合农村孩子的学习内容,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又如在“我们的家乡”的主题中,我们利用周边资源设计了一些列有趣而富有农村特色的活动:在百花盛开的春季,我们组织了一次富有农村特色的“南汇桃花节”使孩子在参观,表现等多种活动中体验桃花节所带来的快乐;在炎热的夏季,我们设计了夏日甜蜜蜜,使孩子不但了解瓜果给夏天带来的凉快,同时也感受了高科技农业给我们带来的发展(西瓜品种的变迁);在硕果累累的秋天,我们设计了一次充满野趣的桔园探索活动,有钻进桔园、利用不同方法摘橘子、橘子分类、利用橘子学组成、吃橘子、利用橘子榨汁、做菊花等一些列有关橘子的活动。
在寒冷的冬天,我们设计了“勇敢的冬娃娃”这一主题,使孩子不但感受到冬天特有的季节特征,同时也在看雪景、玩雪仗、打雪球、学做小雪花等一些列活动中培养孩子一种勇敢的品质。同时,我们还根据家乡的特色创编了家乡快板《我是南汇娃》:我是南汇娃,南汇是我家。旅游地方多,风景美如画。改革开放后,面貌变化大。新路宽又宽,路边建大厦。南汇鲜花港,四季有鲜花。滴水湖水清,河里有鱼虾。每年桃花节,大家齐来夸。野生动物园,动物可多啦。浦东飞机场,场面气派大。芦潮港码头,正在大开发。城里大建设,步行街更繁华。我是南汇娃,南汇是我家。爱我南汇,我做小喇叭。使孩子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家乡的美,从而萌发爱家乡的情感。这些资源对于我们农村幼儿园来说是信手拾来,不需要花费很大的经历,而且这样走出教室,融与自然的学习方式孩子更易接受。
新教材实施中的思考与启示:
1、教材内容的选择应源于幼儿生活的实际。
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课程内容都以主题内容进行呈现,也是幼儿教育整合的主要表现。我们都知道主题内容的联系和整合的本质目的不在于内容的本身,而是通过内容的整合,促进幼儿的整体和谐的发展。课程内容若不能被孩子喜欢,成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就永远是一种外在物,对他们的将来的行为、态度,个性等都不会有什么影响。反之,能注意到孩子的兴趣、需要、能力,并顺应之,则不仅使他们“好学”而且能“乐学”也就是说课程内容应直面孩子的成长需要,关注幼儿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经验,努力使课程向生活世界回归。
2、处理好教材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处理好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之间的关系,学习教材的选择也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热点及时调整,注意其灵活性。
在参观田野以后的几天中,孩子们又生成了一次活动:因为当时的一段时间,孩子们似乎对大米发生了兴趣,有一天一位孩子带来了一些爆米花,告诉他的同伴说:“爆米花是米做的。”这时旁边的一位孩子说:“年糕也是米做的。”还有一位孩子说:“面条也是米做的。”这时有的孩子便反对了:“不对,不对,面条是面粉做的,是麦子变成的。”老师便走过去问:“你们在说什么呀?”其中一位孩子告诉老师:“老师,我们在讨论‘米宝宝’的朋友,可康清说面条是米做的。”于是,老师便顺着孩子们的思路说:“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清楚,我们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调查一下。”于是一张张调查表回到了老师的手里,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有好多米制品与面制品还是分辨不清,我们想有必要再次预设一次集体教学活动。于是“米宝宝的好朋友”这一活动应用而生。
可以看出在主题中我们以真实生活情景作为背景、以大自然作为课堂,为孩子提供一系列有利于孩子探索的学习环境,也一改以往单纯的以教学活动推动主题发展的方法,积极实现多方面的整合。确实新教材不同于过去的教材,教师要转变观念,对新教材的使用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
3、农村资源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幼儿生活的环境是多元的,材料的提供也是多方位的,从教室到幼儿园、从幼儿园到教师、从家庭到社区……在孩子探索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环境中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幼儿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如在“米宝宝的好朋友”主题中由几组相对独立有相互关联的内容组成。其中有参观活动(参观秋天的田野)、实际操作活动(拾稻穗、数数拾了多少等)、还有感官训练(品尝与比较)、又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肢体语言、统计汇总、猜谜绘画、歌唱表演)。即考虑了个体差异的发展,有注重了社会合作能力培养,同时还充分整合了各种资源。
第一、环境资源(丰收的田野、金黄的稻田、等农村特有资源与各种形状、颜色不一的米制品非米制品)。如在集体活动米宝宝的好朋友中,教师创设的米宝宝与非米宝宝的环境,让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分析、去判断,使孩子对米制品有更全面的了解。
第二、家长资源。家长资源是实现课程有效整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在集体教学活动“米宝宝的好朋友”活动中,大部分米制品是家长与孩子一起制作带来的(饭团、饭饼、糯米饼、塌饼这些是农村特有的米制品),问题:我们的周围有那些米制品?是家长帮助孩子一起调查的。第三:社区自然资源,丰收的田野、农民割水稻、拾稻穗等等这些都是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在这样多种资源整合的活动中,不但使孩子对米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还发展了孩子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分辨能力、数数能力等等,实现了多种智能整合,实现了个别、集体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也实现了园内园外的多度整合。
4、 新教材的实施是提升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是课程与幼儿之间的桥梁,是幼儿成长的促进者,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幼儿的成长速度与方向是一致的,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具有与之想匹配的教育能力。如:观察分析能力孩子行为的能力,调整预设主题的能力、回应幼儿生成活动的能力、统整和提升幼儿经验的能力,创设问题情景的能力,支持幼儿表征的能力,评价活动主题和幼儿发展水平的能力。教师要学会思考教材的选择与利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新教材为我们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发挥了极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促使我们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也是我们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但是,新教材的实施,不但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是我们越来越感到教师自身各种专业化能力的缺乏,如在米宝宝的好朋友活动中,本次的活动正值新教材研讨的片级活动,我就承担了这次公开活动,当时来听课的老师很多,我急于想要把活动完成,故在寻找米宝宝活动这一环节,对于孩子的讲述没有及时的归纳提升。这说明教师在活动之前,缺乏应有的自信,没有调整好心态,使之活动中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把提升孩子的经验这一环节疏忽了,同时也说明在活动中没有及时观察捕捉到孩子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引发孩子的冲突,至使孩子的经验没有及时得到提升。这些都说明教师在新教材学习实践中,还缺乏一定的专业化能力,有些东西往往嘴上说说很好,但实践做起来很难很难,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实践。我们相信,通过我们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重组,才能适应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把握新课程。那么,我们的专业化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我们的孩子会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