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幼儿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个动态建构的过程中,学习兴趣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它既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良好开端,又是保障幼儿主动参与的动力源泉。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就是人机的交互性,结合幼儿年龄小、求知欲和好奇心都特别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将动画、声音、图片、视频有机结合,创设一些生动的问题情境,多种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数学探究教育活动;探究,指探索、追究。探索,指多方寻求答案;追究,指寻求问题的根源。最重要的是探究教育是使幼儿形成探究活动的教育,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幼儿的“学”服务的。能够创造出使教与学双方始终处于“活化”状态的教学环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幼儿“触景生情”,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心理需求,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在“钟表的认识”这一节时,活动前,我们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搜集了许多钟表图片,还自制了表盘模型,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再进行教学活动,演示了“认识钟表”的课件,响起时钟“滴答、滴答……的声音,然后出示一组画面,从幼儿早晨来园、盥洗、吃饭、活动等一日生活不同时间的画面切入点结合教师语言引导,教师介绍了一分钟的准确刻度时,幼儿点击一分钟刻度,时针按顺时针方向准确走过一分钟,与传统教学相比,用多媒体除了能观察时针的运动过程外,还能让幼儿感知一分钟到底有多长。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性的评议进行教学,幼儿就能在教学游戏中找到答案,操作对于幼儿来说有互动性,通过点击画面中钟表的各部分都能得到闪烁回应,教学生动,引发了幼儿学习兴趣,激发了幼儿学习主动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孩子们都睁大眼睛想知道下面屏幕上会出现什么,在学习中都想自己去寻找答案。整个活动过程不但让幼儿自主,而且让幼儿更加自信,孩子们乐于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形成“学中玩、玩中学”的氛围。
二、 利用信息技术,消除幼儿的思维障碍,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建构性”主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育信息化不是把零碎的、不分巨细的内容硬塞给幼儿,让幼儿强化记忆,应付考试。而是让主动探究,学习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建构性”观点认为,信息技术是幼儿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学生高级思维训练工具,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从目前大家更多关注电脑、网络、网上学习的操作模式等,发展到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构建知、情、意融合的高智慧学习体系。
1、运用媒体演示,探幽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幼儿园的幼儿正处于最爱动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教师应当着眼于时代需要,多给幼儿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如,图形宝宝—拼图游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游戏拟人化,通过创设情境、以景激情、以情引思,让幼儿在电脑游戏中,亲自动手拖动鼠标,每当孩子用鼠标选中多个图形宝宝中的一个,将其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之后,从电脑中传出亲切柔和的赞扬声或屏幕上出现和蔼可亲的笑脸。这时孩子就会处于惊奇、兴奋、探索的学习氛围中,激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内心产生了成就感,发展了幼儿思维,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2、运用媒体展示联系,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科逻辑性较强,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每讲一个新概念,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出课件,引导幼儿自己观察动脑筋总结规律,自然而然轻松地获取知识。
如在教幼儿三个或三个以上物体间比较轻重时,先让幼儿明确比较是在两个物体之间,根据一些属性建立一种关系过程。再通过多媒体课件依次点击出现狮、虎、熊猫玩翘翘板的画面,教师引导幼儿分别观察比较二组动物玩跷跷板的不同之处1、狮、虎玩时的样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狮把翘翘板压在地上,虎却翘得高高的,狮比虎重)2、虎又与谁比了,怎么样了?点击(虎与熊比,虎比熊重)画面。3、请小朋友们仔细看看,比一比,狮比虎重,虎比熊猫重,那么狮、熊猫谁轻、谁重?幼儿在教师的启发下认真地观察思考并连续进行比较推理判断,推出“狮比熊猫重”。随即教师又翻开熊猫与狗一样重的画面,再继续引导幼儿观察分析,狮与狗熊谁轻谁重。假设狮子用A表示,虎用B表示,熊猫用C表示,狗熊用D表示。幼儿自然而然地迁移到:“如果“A比B重,B比C重,那么A比C重”;如果“A比B重,B比C重,C,D一样重,那么A比D重”的概念。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形成一套规律性知识,而且又使幼儿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
又如:教幼儿“认识多、少、一样多”的数概念,教师设计了《拔河》的游戏课件,有红、黄两队,请幼儿判断能否比赛,幼儿凭着以往的经验说出红队5人,黄队6人不能开始比赛,教师追问原因,幼儿回答说,黄队比红队多1个人。(这时电脑中不停地闪动黄队多出的那1个人,幼儿清楚地看到这个没有“一一对应”)幼儿回答的正是数学中“一一对应”的思想,教师顺势讲解了“一样多”的意思。达到了顺利突破难点的目的。如果媒体介入过早,幼儿就少了一次思维训练的机会,这不仅违反了认知规律,还抑制了幼儿的思维发展。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习是探究性的学习,每一位幼儿都是发现者、创造者。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分析、类比、归纳、概括等数学方法。幼儿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探究数学知识、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实践证明,只有培养幼儿能够驾御信息技术工具,才能够享有信息时代和数字化世界所带来的机遇;只有培养幼儿具备自身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这样既能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数学知识,培养了幼儿的数学探究的能力,又能使幼儿从小认识接触先进的科技手段,逐步学会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接受科技的挑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让我们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大踏步前进,努力去开创素质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
如:在幼儿之间练习的同时,有轻揉、舒缓的乐曲,使幼儿静心思考。幼儿的每一个操作完毕,都会有“你真棒”“错了”“没关系”“再来一次”的激励语言,”①从前面的数乘坐第六节车厢的是什么动物。②小白兔乘坐的车厢从前数是第几节?从后面数是第几节。③松鼠住在第几层上?吃第几节车厢的食物?④猴子住在第二层,再上三层是第几层?怎样计算出来的?(第五层,2+3=5)⑤松鼠住在第七层,在下一层是第几层(第六层7-1=6)
…………
从序数到加减运算是一个较复系的编题和运算过程,幼儿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情境中,以游戏的心情进行学习,更有利于要领的理解与掌握。这样的幼儿即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可逆思维,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个幼儿都能尝试成功,从而是他们获得一种自我肯定的内驱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幼儿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数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幼儿实现《纲要》精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幼儿足够的思维空间,延伸幼儿的学习空间,给幼儿探索的机会,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养成多维多向思考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