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实践,和孩子共同创造五彩的世界
——“做中学”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理论的源远流长,始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学派提出的实用主义思想,陈鹤琴先生汲取外国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因素,又受到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影响,根据
中国国情创造出“做中学”方法论。陈先生提出的“做中学”方法论是指“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认为“做”在活教育体系中,具有两个关键性的意义:一是只有做,才能体现和保证幼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有主体地位;二是只有做,才能使幼儿获得真经验和丰富的感性知识,为全面探索真理,获得更全面、更完整的科学知识打好基础。陈先生强调的“做”,可以使幼儿获得探索世界的一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幼儿活智慧的发展。
我们金童幼儿园在十年践行陈鹤琴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诠释了“做中学”的内涵,即教学方法“四个做”(做中学、做中想、做中去发现、做中求发展)、“三个凡是”(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孩子自己能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凡是孩子自己能说的,应当让他自己说)……
对于美术教育,陈先生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他精辟的认为:“美术的教法最重要的是发挥儿童的天才,让儿童自己去体验,表现他的意思。”我在日常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深刻地领会陈先生的美术教学理论精髓,并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方法深入研究,尝试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让他自己做;解放儿童的头脑,让想象变为现实;做中求进步,实践出真知;激励创新思维,在尝试创作过程中培养创造人格。进而,我对“做中学”方法在美术教学活动的运用有了几许思考、几许收获。
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教师要“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这些观点是陈老在“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提出的,也是在美术教学指导中教师要努力做到的,能让儿童操作中获得感性经验的,要去先操作;能让儿童探索的技能,要让儿童去探索。
案例:连着几天了,孩子们都对颜色坐着各种各样的试验。他们在研究怎样让颜色变深、怎样让颜色变浅,那些颜色放在一起更好看等等。在一些孩子兴致勃勃的实验着:xx颜色+xx颜色=xx颜色的时候,涵涵像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如果三种颜色加在一起,会不会变成黑颜色呢?她边上的昊昊却问了个别人都没有想到的问题:老师,所有的颜色,都是别的颜色加起来变出来的吗?有没有变不出来的颜色呢?听到这个问题,我追问了一句:你发现有变不出来的颜色了吗?昊昊说:我想变个红色,可是,好像不管用什么颜色我都变不出来。我把这两个有趣的问题抛给了别的孩子,变成了全班的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不断的探索、讨论、验证,孩子们发现了复色和原色。
二、解放儿童的头脑,让想象变为现实
相信儿童,尊重儿童,肯定儿童,是儿童自由创作的前提。教育者要做的是丰富儿童的生活体验,为幼儿提供想象的题目、媒介、资料,使幼儿头脑中能形成表象,以利于儿童通过造型、手段表现出来。可利用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引导欣赏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扩展儿童视野;在美术活动引导中鼓励儿童尽情插上想象的翅膀来飞翔,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
案例:蹦蹦和跳跳(乒乓系列读物的主人公——两只乒乓球)是孩子们从小班时就已经认识的好朋友。发生在蹦蹦和跳跳身上的故事孩子们都已经耳熟能详地说出来。可以说蹦蹦和跳跳的故事是伴随着孩子一起成长的。孩子们到了中班下学期,他们对蹦蹦和跳跳的了解不再停留在书本上的内容了。在和乒乓球游戏的活动中,含含摆弄着两只瘪掉的乒乓球,一会儿她悄悄的对源源说:源源你快看啊,这是乒乓球小雪人,源源反对说:不对的,雪人是白色的,不是橙色的。我觉得它像一只小鸡。你看这是头,这里是身体。含含不服输的说:乒乓球也有白色的啊,我用白色的做它就是雪人了。我在一边看到了孩子们的争论,我把他们争论的话题变成了一个短短的小故事——乒乓小子的奇想。当我把这个故事说给全班孩子听了以后,孩子们说:我也会给乒乓球变身的。有的说:我可以把它变成花朵、有的孩子说:我可以把它变成火箭,还有的孩子说,我可以把它变成小鱼…… 在孩子们的讨论声中,《乒乓小子的奇想》在继续、在不断完善。并正式编入《乒乓系列读物》中作为我们的园本教材之一。
三、做中求进步,实践出真知
美术教育最忌模仿在前,教师应相信儿童有创造的能力,这并不是说儿童作画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很多情况是儿童丰富的想象由于能力有限难以表达,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不单单表现停留在绘画技能的教授上。更应该把孩子带入真实的环境中,让孩子在其中体验、感受。
案例:在对名画(玩球的人)的模仿创作中,老师先让孩子玩一玩球,根据音乐的节奏摆出一个玩球的造型。在孩子玩球的过程中,老师把孩子玩球的动作用相机记录下来,让孩子作为自身创作的元素。当作品完成时,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创作的作品中的人物动作形态各异。
四、激励创新思维,在尝试创作过程中培养创造人格
美术活动中,儿童通过线条、色彩、造型、构图来表现对周围生活的认识体验、表现自己的情绪情感。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点在于培养儿童创造性的自我表现,通过启迪儿童的创造思维,将认识和创新结合起来,促进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案例:孩子们已经熟悉、了解了颜色一段日子了,今天的美术课上我为孩子们提供了这样四幅画:每一幅画都是用同样的简单几何图形重叠组成的,也就是说这些画的构图一模一样,但却看不出具体的形象,光从构图看它们只是一些几何图形的重叠。但是,我在上色时,却用了四种不同的配色方法: ①墨绿、中绿、绿灰;②赭石、熟褐、生褐;③银灰、普兰、湖蓝;④玫红、中黄、草绿;表达了四个主题:①夏、②秋、③冬、④春。让幼儿自己去辨别。我问孩子:你觉得那幅画是春?那幅画是冬?你为什么认为这幅是春?那幅是冬?冬冬说:我觉得第四幅是春天,因为春天百花开放了,有很多漂亮颜色的。宁宁说:我觉得第一副是夏天,树木长出了好多叶子,都是绿绿的,那个小红点,就是太阳,因为叶子太多了,太阳就露出一点点。青青提出的问题最有自己的想法,他说:老师颜色颜色既然可以表示春夏秋冬,还可以表示别的什么吗?青青一提出这样的想法后,孩子们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我告诉孩子,颜色可以表现所有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来试试看好吗?于是孩子们开始来自己选择表现的主题,表达他们对色彩的理解。有孩子使用了一种颜色——熟褐,表达了主题——哭;有孩子使用了紫色和玫红,表达了主题——梦;有孩子用湖蓝、群青,表达了主题——清凉┈ 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学会了单纯的用色彩来表达情感。
“活教育”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现代的中国人”。这是新世纪向教育提出的新任务,也是新《纲要》的核心目标。我将不断汲取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思想,不断探索、实践,和孩子共同创造五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