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健康的儿童将是21世纪的宝贵资源。随着教育工作者对"健康"认识的日益全面,人们在关注生理健康的同时,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提高人的素质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那种只重视幼儿生理卫生保健,忽视幼儿心理卫生保键、只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社会性培养的教育,致使幼儿在身体健壮,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缺乏同情心,情感淡漠,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而我们所说的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所以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已被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所重视,成为幼儿教育的主题。为此,从去年始,我们幼儿园也在寻求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途径,而我个人在这其中发现良好的师生间沟通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办法之一。
一、什么是师生间沟通?沟通有何意义?
所谓沟通是指教师与幼儿互相交流,在情感、认识上达成一致的过程,师生间的沟通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渠道,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成人有时忽视了与幼儿进行沟通,忽视了对幼儿心理需要的满足,以致因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造成代沟,教师与幼儿缺乏沟通,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因此,成人与幼儿之间需要沟通,在互相沟通中,得到宽容、理解、支持和尊重。而师生间的沟通,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间的了解,在沟通中,幼儿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尊重,使幼儿有一种被重视感,并有一种充分的接纳感,感到自己为教师所关心,喜爱,从而得到一种安全的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幼儿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增强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同时,幼儿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向教师传递他的情绪、情感,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幼儿的需要,给予适宜的指导与帮助,教师与幼儿能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信任、尊重的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教师良好的个性,是师生间沟通的保证
教师的教育方法、教师的人格、教师对幼儿的态度等等都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幼儿园里,幼儿对教师有着很大的依赖性,教师的人格特征在教师与幼儿的师生关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脾气暴躁、情绪反复无常、偏爱、没有同情心和爱心,就会给幼儿的情绪带来负面的影响。一般而言,幼儿喜欢和善、耐心、公平,对幼儿有兴趣的教师,不喜欢严厉、批评责骂、惩罚儿童、脾气坏的教师。如,我们班上一幼儿--诸君浩,由于从小心脏手术,家人十分宠爱,但也形成了调皮捣蛋的性格,如今经常听到家人批评训斥"不听话"。在幼儿园里也常常惹事,弄得小朋友们常告状,面对他的一次次调皮,老师并没有采取严厉批评责骂的态度,而是每次都耐心地与他沟通,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然后循循善诱地告诉他错误的原因,在老师的耐心和宽容下,诸君浩的惹事事件由原来的恶意行为逐渐向友好行为转变。一次有小朋友告状:"老师,诸君浩打我--!"老师问为什么?诸君浩说:"不是的,刚刚他自己不画自己的图画纸,画到人家那里去了。"于是老师先肯定说:"噢,原来诸君浩知道在人家小朋友的图画纸上乱画是不好的。"接着又说:"诸君浩,那刚刚他已经做错了,而你又打人,做对了吗?"诸君浩低头不语,他知道自己错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公平处理让他感受到了平等对待。热情与容许对原来成就水平低、缺乏学业动机的幼儿有良好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幼,生活里做孩子的母亲,游戏中做孩子的伙伴,精神上做孩子的朋友,困难前做孩子的导师。
三、满足幼儿的需要是师生间沟通的前提
人的需要种类很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按需要的指向将其分为七种,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幼儿是社会的人,因而,幼儿具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要求得到成人的关注,要求自主,要求被赞扬和被认可,要求负一定的责任。对幼儿被赞扬和被认可需要的适度满足,可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师生的沟通中,幼儿感到教师对自己是欣赏的态度,就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的,乐于与教师进行情感与认识上的交流。我们都知道小班幼儿的绘画水平处于涂鸦期,虽然他们的画面是"纵横交错"的,但说起来却是头头是道,如:一次幼儿在绘画《小鱼游泳》时,一名幼儿将小鱼画在了荷叶上,老师看见后,好奇地问:"咦,你的小鱼怎么在荷叶上呀?"幼儿见教师没有责怪的意思,便大胆地说:"它游不动了,要休息一下。"老师听完笑笑。反之,如果教师采用训斥的态度,强令幼儿不能把小鱼画在荷叶上,这就使沟通得不到的机会,无法了解幼儿内心真实的想法。
四、师生沟通中应掌握的原则
师生沟通过程中,常会因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主动与人沟通能力差,教师的权威地位等原因阻碍沟通,造成双方沟通的困难或沟通无法进行下去的情况。因此,教师应掌握一些与幼儿沟通的原则。
1、平等的原则
建立人格的平等关系,是师生间沟通的基础,也是幼儿是否愿意、喜欢和教师沟通的关键。我们成人间的沟通,是基于双方人格的平等,而与幼儿沟通时,我们往往会因为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还不懂事,更因为教师的权威地位而忽视这点,用希望、说教的方式来与他们沟通,"你应该这样做,而不要…… "忽视了幼儿作为完整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体,使幼儿感受到来自权威的压力,这些都不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创设主动与幼儿沟通的时机,放下做教师的架子,虚心向他们"请教",做几回学生。记得有一次,小朋友们都在玩游戏,潘子逸小朋友用木积搭了一个生日蛋糕,还是立体的,十分漂亮,教师主动走过去要求他教给老师,他很惊奇,眼睛睁得很大,仿佛在说:"你是老师,怎么不会呢?"明白了他的心理,教师说:"老师也有不会的东西,不会就要向别人学。"听了老师的话,他点了点头,笑着说:"好吧!"不仅这样,他还乐意教别的小朋友。事后,他充满自信地对别的小朋友说:"老师搭的这个生日蛋糕是我教给她的呢!"第二天一大早,他妈妈就向老师反映潘子逸在回家路上,不停地介绍着教老师搭生日蛋糕的事情,他非常开心。接着晨间活动时,潘子逸又搭起了昨天的蛋糕,还等不及地拉着老师的手,告诉老师他的秘密:等他过生日时,就要一个像这样的蛋糕……。一件小小的事情,使我们认识到,让幼儿感受老师的平等对待,是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为今后幼儿与教师主动地沟通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尊重的原则
尊重的原则体现在教师与幼儿沟通中教师对幼儿所持有的态度,这种态度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师生的沟通的顺利进行。沟通中,教师如持有尊重的态度往往就象催化剂一样,加速师生沟通的进程,并且会激励幼儿再与教师沟通的欲望,会调动幼儿与教师沟通的积极性。反之,则会打击幼儿与教师沟通的积极性。在沟通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幼儿希望老师全神贯注地看着他,有时他们怕你看不见,会凑到你的眼前,跟你大声说。三岁后的幼儿,又常常会让成人觉得他们很不听话,经常出现与成人对抗的情绪,而这些举动的出现,实源于幼儿内心尊重的需要。这时,教师要注意幼儿的这些心理需要,在与他们沟通时,教师要以积极地态度来尊重幼儿,认真地倾听他们的诉说,对诉说的内容要做出积极地反应,点点头、微笑、询问、运用鼓励性的言语,身体的接触等表示,使幼儿感到与教师交流中有一份被关注、重视的尊重感,由此产生心理的极大满足,使幼儿与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带给幼儿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3、接纳的原则
接纳的原则是指教师在与幼儿沟通中,对幼儿的情绪及发生的行为问题,不急着作出判断的评价,而采取一种宽容的方式,表示接纳。即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用宽容的态度,在充分理解幼儿的基础上,进行沟通。这时,幼儿在情感上易于接受教师的启发和劝导,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我们班的徐程小朋友,性格活泼开朗,走路一跳三蹦,喜欢好表现自己。他的好表现常常是:老师一说话,他就会在一旁发出一些声音来,或者也跟着学一句;回答问题时小手举得很高,站起来说却支支吾吾,还要不停地在身上摸摸捏捏的;老师请小朋友站到前面来表演,他总是凑着老师面前或者是离老师最近的地方。这一天,刚听完一个故事,老师问:"这个救生圈是谁丢的呢?"有小朋友回答:"是小鸡丢的。"话音刚落,就听见"叽叽叽叽,叽叽叽叽……",是徐程在学小鸡的样子叫着,当大家看着他时,他还开心地笑着,做得更来劲了,小朋友们都回过头来看着老师,希望老师做出什么。见此情景,老师走到徐程面前用手轻轻抚摸了一下他的头,向他表示教师没有怪她,并且和他一起做着小鸡的样子说:"对,是小鸡。"这下,徐程乖乖坐好不闹了。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幼儿对救生圈话题产生了讨论兴趣,讨论着救生圈里的气是怎么进去的?徐程高高地举起了手,这回他脸上的表情是认真的,说:"上面有一个小洞的,对着小洞用力气吹,气就进去了。"老师点点头,一边告诉说正确,一边让他仔细听听:"徐程在回答问题时,小朋友们听得安静吗?"这么一说,徐程立即明白了刚才自己学小鸡叫是不好的。在之后的自由活动时间里老师和他讨论了如何做一个礼貌的的小伙伴,如何让自己得到同伴的喜欢。并且,在以后的活动中,尽量用眼神来暗示他的行为,即便他忍不住又这样了,也是再次循循善诱。渐渐的徐程和小伙伴在一起,他那种"鹤立鸡群"的声音少多了。很多事例告诉我们,像徐程这样的幼儿也不在少数,这种好表现既是一种好的性格,但同时也会令人生厌。当幼儿在处于自我表现中的满足状态时,他们只是希望得到成人的重视,如成人对孩子表现出反感、训斥态度,往往会让这种好表现受挫,也或者会加剧这种行为的不良效应,反之接纳它,会有效保护好这种心理,等他们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幼儿作适时表现的引导。这时,幼儿能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幼儿的自尊,更好地解决问题。
4、适时的原则
适时的原则是指教师要把握与幼儿沟通的时机。沟通时要注意把握沟通的时间、地点、考虑幼儿所处的环境,以及幼儿的生理状况及情绪,通过这些,调整与幼儿沟通的内容,积极寻求主动与幼儿沟通的契机,只有把握了这些,才会使沟通产生事半功倍的成效。例如,幼儿在专心致志于某一件事,或很入迷地玩游戏时,教师最好不要打扰他,当他完成了或需要帮助时,你再过去,抓住这样的时机与他沟通,会使沟通的进程和内容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沟通"这个渠道,让我们有了更公正、更客观地了解幼儿内心世界的机会。同时,也与幼儿建立了彼此互相信任、尊重的情感。为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