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德育报·学前教育》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中幼网杯” 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

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

2012-11-14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导读:儿童对自我的认识过程,大致包括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是:“我是谁?”儿童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有意识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身体、优缺点、兴趣、爱好,了解自己生活圈子里的父母、教师、同伴等等。第二个问题:“我是什么样的孩子?”儿童了解自己后,逐渐明白“原我是这样的”。但他们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接受自己,却在很大程度上受成人和同伴的影响。第三个问题是:“我往何处去?”儿童了解并接受了自我后对自己今后的目标和计划也有了模糊和朦胧的意识,并对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想有什么成就等问题开始有了兴趣。

  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自我所谓“自我”,指的是人们依据周围环境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而“健康的自我”指的是人们依据周围环境的反应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正确认识及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如果儿童形成了健康的自我,就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的。这将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获得客观的自我知觉、积极的自我意向与公正的自我评价,为他们人格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反之,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之感,丧失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并导致自我知觉失真、自我意向消极、自我评价不公,从而使得人格的发展陷入混乱状态。

  儿童对自我的认识过程,大致包括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是:“我是谁?”儿童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有意识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身体、优缺点、兴趣、爱好,了解自己生活圈子里的父母、教师、同伴等等。第二个问题:“我是什么样的孩子?”儿童了解自己后,逐渐明白“原我是这样的”。但他们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接受自己,却在很大程度上受成人和同伴的影响。第三个问题是:“我往何处去?”儿童了解并接受了自我后对自己今后的目标和计划也有了模糊和朦胧的意识,并对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想有什么成就等问题开始有了兴趣。

  综上所述,儿童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是逐渐发展和内化的。自我的形成从生命的最初期开始,随着经验的增加,儿童逐渐形成了一个自我的系统,以保证自我的内在一致性。儿童得到的任何新的经验,都是借着自我已经积累的一切信念和态度来理解的。如果新的经验与原有的自我不协调,儿童就会忽视或摒弃新的经验,或者调节原有的自我。由此,儿童的自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而任何重大的改变都要调整系统,这使得自我概念的改变极为不易。

  在儿童自我的发展中,由于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特别是认识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自我认识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他们还不能对自己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而往往根据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尤其是在儿童形成自我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成人的鼓励与支持是能够促进他们对自己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的,而儿童能够接受自己,对自己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那么他们就更有可能形成健康的自我。

  健康的自我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健康的自我能够增强自信心,儿童的自信心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有着正相关。如果儿童对自己的看法是比较消极的,那么,儿童就是自卑的。其次,从自我的发展来看,儿童的自我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将来的改变需要调整整个系统,儿童期自我的形成在以后自我的发展和完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儿童期促进儿童形成健康的自我尤为重要。第三,健康的自我够促进儿童创造性发展。儿童只有形成健康的自我,才能充满信心地进行创造性活动,发挥巨大的创造潜力。第四,健康的自我能够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这是因为,自我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是社会化的一种表现。儿童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能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因此,他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能提出活动的目的,并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他们以独立的活动的主体身份主动地和周围的人交往,并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而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那么,教师能为儿童形成健康的自我提供哪些帮助呢?

  1.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所谓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是指在这样的环境下,儿童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表现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这样开放的环境里,人际关系亲密、安定、平等、合作,大家彼此尊重和关心他人的自我,而不以自己的自我去强求别人。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儿童交往时,要把自己与儿童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儿童、依靠儿童,在班级活动的各个方面发挥儿童自主自治的作用。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儿童成为班级的主人。保教工作的常规与要求不是教师对儿童的单向制约,而是出自儿童意愿的行为规则;班级的整洁与环境的美化不能仅仅由教师主观安排与布置,而应由师生共同来创设与使用;活动角的设置、玩具的使用,活动的评价,都应该是教师与儿童共同参与下的平等行为。其次,在集体舆论中要倡导民主气氛,培养平等观念。在发生违反规则的事件时,教师可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鼓励儿童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形成舆论。再次,要鼓励儿童大胆地向老师提意见和建议。作为教师更要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如在错怪了孩子或忘记了承诺后应马上承认自己的失误并及时向儿童致歉。这样做不仅能赢得儿童的尊敬,而且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戒备心理,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坦诚、宽容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儿童才会自然地、心甘情愿地、充满感情地视自己为班集体的一员,并为集体感到自豪;只有这样,才能杜绝任何心理不健康和性格冷漠,不会损害儿童,健康自我的形成和发展。

  2.鼓励儿童,使儿童充满自信

  教师要经常鼓励儿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在儿童缺乏自信时给予开导、支持和鼓励;更重要的是,教师不要以自己的需要、要求代替儿童的需要和要求。做到前者是容易的,但往往也给儿童造成一种“上对下”的心理压力;做到后者是不容易的,因为教师只有成为儿童的“朋友”而非“权威”,才能平等地接受儿童的观点和态度。

  为了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教师应该采取“不加判断”的态度。当儿童有某种经验、反应、感受时,教师必须把它看作是一种现实存在或真实现表现加以接受,并鼓励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教师只有真正接受儿童的现实,儿童才有可能接受自己,并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是值得被注意和接受的。在此基础上,儿童才能形成乐观的、积极的对自我的态度和信念,当然,当儿童的经验、反应、感受存在明显的错误时,教师也应该采取客观的态度,提请儿童重新考虑和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不谙世事的儿童,而要以“朋友”的身份提出个人的意见,这对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是极为重要的。

  3.用爱心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儿童健康的自我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成的。教师应帮助他们以满腔的热诚、富于同情与仁爱之心走向人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爱成长的唯一方法是给予更多的爱。因此,教师在与儿童相处时,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首先要善于向儿童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成长的情感世界一般比较内隐、含蓄,儿童的情感表达则直接而外露,这就要求教师将自己的情绪体验充分地表露在儿童面前,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其次,教师不仅要善于真诚地向儿童坦露心迹,表达自己个人的一些内心感受,使儿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教师形象,从而进一步强化彼此的情感联系。再次,教师对儿童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教师要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儿童学习爱和真诚,建立良好的充满爱的集体,让儿童感受到爱与温暖。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德育报·学前教育》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德育报·学前教育》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教学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亲子早教

热点专题

2020年2月23日至2月25日广州国际教育加盟展暨广州幼教展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