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德育报·学前教育》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中幼网杯” 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

培养幼儿情绪调控能力

2012-11-14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导读:培养儿童积极的心态,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生活中我们要引导儿童积极乐观的看待自己和他人,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做自己做得好的事情,能用积极的方式评价他人,看待他们所做的事情。

  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情绪积极,情绪反应适应度。安定愉快的情绪是儿童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应的重要条件,而愤怒,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可使儿童身心发展失去平衡,长期郁积还会导致病变。因此,培养儿童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经常让儿童保持愉快的心境应是我们开展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为儿童营造安全,接纳,尊重的心理环境

  儿童具有获得安全,关爱,尊重,自我实现的心理要求。只有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儿童才会形成良好的心理感受,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这是儿童成功调控自我情绪的基础。如果儿童经常处于挫折情景中,他很难产生积极的心态和情绪。所以,在幼儿,教师都要以关怀,理解,接纳,尊重,支持,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态度与儿童交往,使每个孩子有一种被关爱,被接纳的心理感受,让每个孩子都认为“老师喜欢我”。例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儿童在玩‘小兔找家’的游戏时,小豆豆不能跟小朋友一起去采蘑菇,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马上走到小豆豆跟前鼓励他,让他大胆的和其他儿童一样参加游戏。老师和他一起采蘑菇,并把采到的蘑菇分给他。这时小豆豆笑了!当游戏重新开始时,他就能够和其他儿童一样,主动参加游戏。教师与儿童交往时,应尽可能减少事务性,指令性的互动,代之以情感性,交流共享的互动。如:当儿童想对老师讲述某件事情时,教师可以蹲下来以期待的目光注视儿童,用鼓励的言语支持儿童的表达,这样会使儿童感到自己的言行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例如:甜甜在玩‘大皮球’的游戏时,因为没有被‘打气’,而闷闷不乐。教师注意到他的情绪后,马上走过来,摸着他的头关切的问:“你怎么了?甜甜。”甜甜嘟噜道,“我没被‘打气’!”老师立刻明白了:甜甜是因为没有被‘打气’而不高兴,于是教师对其他儿童说,“甜甜一直没有被‘打气’,他不高兴了,该怎么办呢?”这时有的儿童说,“我们重玩一次,都给甜甜‘打气’!”于是游戏重新开始。孩子们也为甜甜这个‘大皮球’打了气。甜甜笑了!孩子们高兴的跳了起来。教师在这次师生活动中,时刻认真的关注每个儿童的心理需要,努力理解儿童的心理感受,为每个儿童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每个儿童玩得高兴,玩得开心。

  自我实现,获得成就感是儿童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教师应该为儿童创造条件,尊重儿童,使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并从中获得成功感,这样儿童才会产生持久的愉快情绪体验。如:在环境创设过程中,许多教师经历了从过去独自布置环境到探索让儿童参与布置,直至现在尝试如何使儿童成为环境的主人,让儿童在与环境互动中主动发展的转变过程,也因此发现在环境创设中每一次角色的交换都使儿童高兴不已。如在参加了一次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商量,布置娃娃家的活动后,孩子们围着教师说,“老师,这是我们玩的最高兴的一次。”孩子们的欢乐来自于他,他们拥有了实现自我价值,体验自主创造的机会。

  二,提高儿童觉察自身情绪变化的能力

  一个人只有能够察觉,分辨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的来源,才有可能以适宜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帮助儿童察觉自身情绪的变化,可用熟悉情绪的用语与解读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开始。如:让儿童观察不同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请他们说一说这是什么表情动作,想想在什么情景下,自己或他人会出现这样的表情。教师还可以结合儿童的具体活动,利用或创设某些情境,让儿童明确感知他在这种情境中的情绪状态,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如在比赛时可引导儿童讨论:赢了的小朋友和输了的小朋友各有什么感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感觉?

  为提高儿童认识自己情绪情感的能力,成人还应帮助儿童认识那些没有显露出来的,正在感受的情绪。如:一次我们正准备户外活动。忽然下起了雨,我们不能出去玩了。教师看到这种情况后,说,“你们好像很失望。”孩子们说,“是的。”教师说,“下雨了,我们不能去玩。等于停了我们再去,好么?”孩子们说,“行!”孩子们遇到挫折时,总喜欢找些借口表示不满,而今天由于有了老师的引导化解了儿童不快的情绪。

  三,引导儿童学习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1,帮助儿童调整对触发情绪反应情境的认识。

  儿童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久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触发情绪反应情境的理解。引导儿童正确认识,分析该情景,能有效的帮助儿童学会调试自己的情绪。如:甜甜回老家一个月。回来时,他在某些方面跟不上同班的其他孩子,时常闷闷不乐。他有时对其他小朋友说,“你没什么了不起的。”有时又说,“我是个大笨蛋。”教师找他谈话时,打了个比方说,“有红绿两辆车一起开,开到一半时,红车拐弯到别的地方去了,而绿车还在往前开,当红车拐回来时,同绿车有了一段距离。这时候,红车再追绿车就吃力了。你能说红车马力不足吗?”他摇摇头。老师说,“你现在的情况就象这辆红车,并不是你笨赶不上其他朋友,而是因为你离开了一个月,只要你开足马力,一定会赶上其他小朋友的。”谈话后,甜甜在各项活动中变得十分积极和自信。正是在教师的帮助下,他正确认识了挫折情境,成功经历了从自我否定性情绪向自我肯定性情绪的转化,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了。

  儿童对触发情绪反应的情境认识,还可通过条件反射,模仿,尝试等学习方式获得。如:当儿童经常能从成人那里以发脾气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时,他就会建立起条件反射,一旦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以苦闹,发脾气等方式要挟成人。所以成人在满足儿童合理要求的同时,要帮助儿童端正认识,让他知道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要求是不合理的。同时引导儿童学习以高层次的需要代替低层次的需要,如为了赢得朋友的友谊,儿童能够自觉分享自己的玩具等。

  2,帮助儿童学习以适当的方式宣泄消极情绪。

  每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有消极情绪,这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不是要求儿童一味压抑,控制消极情绪,而是帮助他们学习选择对自己和他人无伤害的方式去疏导和宣泄这种情绪。

  一个人如果要保持心理的健康,把情绪表达出来很重要。“说出来”的方法为儿童缓解心理压力提供了支持和帮助。所以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为儿童提供机会诉说自己心中的感受,引导儿童表达自己的情绪。如,在儿童因争执产生愤怒,悲伤等情绪反应时,教师能够支持鼓励他们充分表达各自的感受,耐心倾听他们对争执的解释,将有利于儿童及时疏泄消极情绪,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矛盾,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由于儿童还不具备完善的认识和表达能力,所以运用转移注意力,开展运动,绘画,游戏等活动对儿童疏导,缓解消极情绪是有积极作用的。如,老师让儿童帮助做事情等。

  四,培养儿童积极的心态,鼓励其将消极情绪化为积极情绪

  培养儿童积极的心态,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生活中我们要引导儿童积极乐观的看待自己和他人,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做自己做得好的事情,能用积极的方式评价他人,看待他们所做的事情。如:朋朋小朋友生气的向老师告状:妞妞打我了。老师一了解,原来是妞妞拿着注射器到娃娃家给告状的儿童‘打了一针’。老师马上对这件事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哦,妞妞医生今天上门服务,来为娃娃家的娃娃打预防针来了。”听老师这么一说,朋朋消了气,又和小朋友在娃娃家高兴的做游戏了。当儿童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教师应善于引导他们发现事情中隐含的积极因素,鼓励其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如,引导儿童在失败中寻找原因,想办法在下次争取成功;用积极改变的方式面对困难。当孩子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面对不愉快的事情,并能乐观的看待它时,孩子们的生活中就会拥有更多的欢乐。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德育报·学前教育》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德育报·学前教育》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教学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亲子早教

热点专题

2020年2月23日至2月25日广州国际教育加盟展暨广州幼教展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