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德育报·学前教育》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中幼网杯” 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评选

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2012-11-14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导读:从总体上来看,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并不多,其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还处在探索的初期阶段,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善的理论模式和操作模型。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有的研究只是对测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有的研究仅仅探讨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很少有人进行综合、立体化的研究。

  当前,有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是研究呈现出“两极少,中间多”的特点,焦点是中小学教师,而对幼儿教师和大学教师却关注甚少。事实上,幼儿教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儿童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其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质量。因为儿童期是儿童人格形成的萌芽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很不成熟,自我辨别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但是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倾向于把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引起人们的充分关注。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决定科研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范式。研究范式主要有两种:大样本研究范式和小样本研究范式。大样本研究范式以随机化程序选择大量被试,对他们进行较少量的心理学测试,从而测验与分析有关的心理特征与发展过程。小样本研究范式对少量的被试进行大量的心理学测试,能对被试的心理活动展开有效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时,大多采用大样本研究范式,而很少采用小样本研究范式。(2)测量工具。研究者通常采用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相关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这类量表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健康负向指标为主的量表,另一种是以健康正向指标为主的量表。前者主要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MBI)、一般健康问卷(GHQ)等;后者主要有主观幸福感量表(SWS)、生活满意度问卷(LSS)等。国内学者在研究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时,通常会对国外的这些量表进行修订。(3)指导研究的方法论。最常见的方法论有两种,一种是静态的、横向的研究,另一种是动态的、纵向的研究。研究者在研究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时,主要以前者为主,很少有人采用动态的、纵向的研究方法。(4)研究视角。国内学者主要从评估的角度去考察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找出适合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比较有特色的研究方法。国外学者的研究相对比较深入,他们不仅重视用问卷调查、实验等实证的研究方法,而且开始重视日志分析、访谈等质的研究方法,并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

  (二)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研究表明,很多幼儿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症状。长期的心理困扰会使幼儿教师产生一些生理上的疾患,常见的有厌食、失眠、头痛、恶心、心律失常等。(2)职业行为异常。心理问题总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有些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即存在职业行为异常现象,例如,随意应付自己的工作,对儿童无端责罚、恐吓等。彭驾骅将教师的不良职业行为概括为怨职型、自我型、异常型、暴戾型、不良型五种类型。(3)不良人格。幼儿教师常见的不良人格主要有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强迫、躯体化、恐怖等。(4)心理压力。Kelly和Berthesen(1995)对8位澳大利亚昆士兰公立幼儿女教师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对她们的日志、图表和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幼儿教师在很多方面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认为这些压力主要来自时间的压力、满足儿童的需要、应对教学之外的任务、维持早期儿童教育的哲理与实践、不断满足个人的需要、儿童家长的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对早期儿童教育的态度和感知等。许多幼儿教师由于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缓解而形成心理疾病。(5)工作倦怠。Maslach和Jackson(1981)认为,工作倦怠是在以助人为对象的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自我成就感降低的症状。研究发现,倦怠不仅会给人们造成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自我成就感降低等负面心理影响,而且容易产生睡眠干扰、周期性头痛和肠胃不适等疾病。因此,幼儿教师长期处于工作倦怠状态,会给自身心理健康带来极大危害。(6)人际障碍。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有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同事的关系、教师与园领导的关系等。一些幼儿教师由于对上述关系处理不当,造成了人际关系上的障碍。Katz认为在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中,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造成幼儿教师人际关系障碍的最主要因素,因为双方在价值观、教育观、行为参考基准和隐私权的维护等方面存在很大分歧。另外,幼儿教师经常会遇到儿童家长的一些非理性要求,如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教师,这会给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关系蒙上阴影。

  (三)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个人素质。每个人的心理、身体素质以及业务素质都有差异。一些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较低,这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响。(2)工作角色。与其他职业相比,幼儿教师的角色比较多元化,他们通常集幼儿老师、临时父母、保姆、哥哥、姐姐、玩伴等于一身,甚至是清洁工、联络员等,他们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随时变换角色,很容易产生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这不仅会使幼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而且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3)儿童因素。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周围的事物,其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不利于幼儿教师安排课程。另外,儿童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幼儿教师总是要担心其安全和健康,这会给幼儿教师带来不同程度的焦虑。(4)幼儿因素。幼儿教师有很多与教学无关的工作,教学工作也经常被一些无关的事情干扰。此外,课程一般由幼儿管理者制定,幼儿教师只负责执行,因此他们很少有教学的自主权,这不利于设计适合儿童的课程,也增加了幼儿教师的负担。(5)自我期许。自我期许总是美好的,但是自我期许过高,与现实存在落差时,会导致心理不愉快,甚至痛苦。(6)社会期望。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寄予很高的期望,对幼儿教师更是如此。这使幼儿教师负载了更多的精神压力。(7)人际关系。幼儿教师要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除了每天要处理与园内同事和领导的关系,还要学会处理与儿童家长的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8)时间压力。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特征决定了幼儿教师必须花大量的时间照料儿童。台湾学者孙立葳研究发现,很多幼儿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0个小时左右,他们常常因为休息时间很少而身心疲惫。”另外,幼儿教师也需要照顾自己的家人,有时还要抽时间进修,搞好自己的专业发展。(9)兼任行政工作。Borg和Riding(1993)的研究表明,行政工作人员普遍会感受到工作压力,儿童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如果幼儿教师兼任行政工作,从长远来看,不但会影响他们的教育质量,而且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10)待遇。一方面是物质待遇,幼儿教师的工作相当繁重,但其工资却很微薄,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另一方面是精神待遇,很少有人把幼儿教师看作是一个“专门化的职业”,幼儿教师的工作常常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四)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在分析和总结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将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国家的层面上看,国家要完善幼儿教师制度,维护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幼儿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做好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2)从社会的层面上看,应该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对幼儿教师的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对其职业给予充分的认可和尊重,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其职业自豪感,并为他们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从学校的层面上看,幼儿应该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为幼儿教师创设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合理的晋升和学习机会;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使评价公平、公正、合理;多组织一些文体娱乐活动,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业余生活。此外,由于很多幼儿教师来自儿童师范院校,因此,儿童师范院校应该承担起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任务,使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以后的幼儿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4)从个人层面上看,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具有正确的工作角色观念,克服由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带来的心理困扰;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合理地调控情感,保持健康的心态;不要对自我期望过高,减轻自我压力;学会与人交往,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要合理分配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二、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尽管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早逐年增多的趋势,但是这些研究还处在探索初期,存在很多问题。

  (一)研究目的

  很多学者研究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不是关心幼儿教师本身。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儿童的发展比教师的发展更重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身心健康固然很重要,但是幼儿教师也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群体,其身心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兴衰成败。因此,研究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不要只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还要考虑到幼儿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需求。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手段缺乏多样性。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是心理学常用的两种研究方式,两者各有优缺点,很多问题的深入解决必须依靠两种研究方式的有机结合。而目前很多研究仅仅局限于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很少有人用个案访谈等质的研究方法。(2)研究工具比较单一。很多研究者所用的量表是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以及生活满意度问卷,但是这些量表引进国内已有多年,存在着常模老化的问题。(3)没有专门测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量表。研究者普遍应用的量表所适用的对象是普通人群,而且国内一些研究者使用的量表没有本土化,不仅存在文化差异,而且不能体现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4)把对心理问题的测量等同于对心理健康的测量。科学的心理健康测量应该既包括心理健康消极方面的测量,也包括积极方面的测量。我国很多研究者却认为没有心理问题就是心理健康,显然他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缺乏深度。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手段,采用既能体现幼儿教师职业特点,又符合我国文化背景的研究工具,在对心理健康进行测量时,同时顾及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测量。

  (三)研究范围

  从总体上看,在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中,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对幼儿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对幼儿教师的研究中,又以公立幼儿教师为主,很少有人关注私立幼儿教师;以研究城镇幼儿教师为主,很少有人研究农村幼儿教师;几乎所有相关研究的关注对象都是女性幼儿教师,而男性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今后在研究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时,应当重视幼儿教师特别是私立幼儿教师、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幼儿教师以及男性幼儿教师,因为相对而言,他们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

  (四)研究内容

  (1)局限于研究消极心理。以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消极方面,很少有人研究积极的方面。Bradburn曾指出,一个人没有消极情绪不一定就有积极情绪。因此,研究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既要研究其消极的一面,也要研究其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积极的一面。(2)国外的研究侧重个别因素,国内的研究侧重综合因素。国外学者的研究相对缺乏整体性,他们只是从具体的某一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虽然研究有一定深度,但是很少有研究者探讨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更多的是进行笼统的总体研究,而很少对某一个具体方面进行非常深入的研究,虽然兼顾了整体性,但是缺乏研究的深度。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国内外的两种研究模式应该有机结合,取长补短。(3)缺乏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提出有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尽管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标准,但是如果没有基本标准作为参照,既不利于幼儿教师全面理解心理健康,也不利于他们寻找自我心理健康塑造的方向。因此,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参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讨论,为衡量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找到相应的参照点。

  (五)研究模式

  从总体上来看,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并不多,其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还处在探索的初期阶段,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善的理论模式和操作模型。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有的研究只是对测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有的研究仅仅探讨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很少有人进行综合、立体化的研究。因此,今后我们应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理论体系,进行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

  来源:《儿童教育》(教育科学)2007.10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王彦峰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德育报·学前教育》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德育报·学前教育》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教学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亲子早教

教育理论

热点专题

2020年2月23日至2月25日广州国际教育加盟展暨广州幼教展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